【摘""要】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現代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兩者不可重此輕彼。戲劇文學人文性非常強,可當前語文教學因深受應試教育影響,在戲劇教學中往往只注重其工具性而忽視其人文性,這對完成新課改下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大為不利。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劇""戲劇教學""提升內涵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1-0096-02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現代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兩者不可重此輕彼。戲劇文學人文性非常強,可當前語文教學因深受應試教育影響,在戲劇教學中往往只注重其工具性而忽視其人文性,這對完成新課改下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大為不利,尤其不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審美情趣。當今世界號稱“全球村”,文化傳播手段及技術日益現代化、多元化,影視藝術也已是“飛入尋常百姓家”,看電視、看電影、看戲、讀劇本已成為學生擴展自身知識涉獵面的重要手段,并且這些手段深受學生歡迎。因偶像崇拜的普遍盛行,影視節目成為學生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與學生的文化生活相聯系,重視和加強戲劇教學,通過戲劇教學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其德、智、體、美全面有效地和諧發展,以提升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進而增強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改變觀念,重視戲劇教學既是語文新課改的要求更是時代的需求。
一"傳統戲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戲劇可以說是集文學、美術、音樂和舞蹈于一體,戲劇文學是劇作家為塑造舞臺形象而進行的創作,是一種直觀藝術。因而戲劇教學離不開適當的舞臺表演,也離不開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當前國家大力提倡國學教育,舉國上下都在不同程度地重視國學,語文教材中能有效促進國學教育的重要素材即是戲劇。出于繼承中華傳統文化之目的,語文教師必須重視戲劇教學,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學習戲劇文學。但當前高中語文的戲劇教學,因受高考及傳統觀念影響,師生普遍不重視戲劇教學,大多數教師在進行戲劇教學時都是草草帶過,沒有引導學生深挖教材,學會欣賞戲劇,進而內化為自身的文化素養。當前語文教師在戲劇教學中普遍存在如下問題:
第一,教學任務目標中重文本知識的解讀輕學生能力的培養。大部分語文教師在進行戲劇教學時,往往只根據教學參考書來分析戲劇的特點、情節結構、人物個性化的臺詞等,并且所講知識點也大都沒有跳出教學參考書,很少插入教師自己的理解,甚至有些教師自己也沒有用心研讀戲劇,只是照本宣科,自然也就忽視了對學生深挖和研讀文本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學生對戲劇文學的了解也是淺嘗輒止。
第二,教師進行戲劇教學時,仍然是先讓學生找出生字,學習生字,再由學生誦讀文本,教師輔以簡單的歸納點撥,最后總結概括戲劇大意。這樣的教法很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嘗不到學習的愉悅感。
第三,學生的學習過程仍是被動地聽教師主動的教授,沒有師生互動,嚴重背離了新課改下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要求。因為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也就沒法真正體會劇本中人物性格的發展及矛盾沖突的跌宕起伏,學生判斷善惡是非的觀念也難以有效養成。
第四,雖然新課改再三強調要讓學生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卻很少有教師真正貫徹執行此項要求,沒有讓劇本資源起到培養學生表演欲望、激發學生自信的應有作用。
二"重戲劇教學,以課堂劇提升教學內涵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中國也有俗語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戲劇教學中,作為教師我們應有意識地采用合適的方法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以興趣促教學。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本文主要從戲劇教學方面來探討課堂劇激發學生興趣、提升教學內涵的作用,那么如何運用課堂劇呢?
第一,教師擔任“總導演”,學生做演員。因為高中語文課時安排有限,容不得我們多拿出課堂時間來“浪費”,因而“總導演”應在課前安排學生自主閱讀劇本,落實好課堂劇的表演者(人數根據劇情來定),選派角色時要根據學生的特長來定,然后組織他們課余抓緊練習,為課堂表演做好準備。如教學戲劇《雷雨》時,該戲劇劇情錯綜復雜,人物性格特征鮮明,已放映的電視劇深受觀眾喜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把該劇以課堂劇的方式表演出來。選派三位女生分別扮演四鳳(周家女傭)、繁漪(即周的母親)、魯媽(四鳳母親);另外派兩位男生分別扮演周萍(四鳳同母異父的哥哥)、周沖(周萍同父異母的弟弟),若條件許可讓表演的學生都穿上適合劇情人物的服裝以增強真實性。劇中五個人物關系之復雜性不難理解,但是他們復雜的心理只怕學生難以體會。因而可以讓學生以豐富的表演把他們復雜的心理展示出來,既有助于讓表演者更深刻地把握劇情又能讓教師發現同學們的優缺點。由此可見,課堂劇是個有效提升戲劇教學內涵的方法之一,語文教師可大膽運用此法。
第二,避免學生為表演而表演,學生為觀看演出而觀看,喪失戲劇教學的語文教育功能。教師要組織觀看演出的學生評析表演效果,根據自己對劇情及人物性格特征的掌握指出表演者的優點或缺點(當然,這是課堂劇,學生們準備時間有限,我們對他們的表演水平要求不可太高,只要他們能把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征表演出來即可),并提出有效的改進意見。學生的評析過程也是自我提升的過程,有助于激發他們深挖教材的積極性,帶著任務觀看也可幫助臺下的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避免有些不夠認真的學生趁機做小動作。教師作為“總導演”在指導演員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將劇本情節結構、人物形象、主題細化的過程,而表演者的表演過程又是將所學進行內化的過程。綜觀整個課堂劇的實行過程,我們會發現師生均積極投入整個課堂,劇本中各色人物通過課堂得以形象、生動地展示出來,學生通過這一活動愉悅了身心、激發了表演欲、增強了自信心、體驗了成就感、健全了良好個性,也更深刻地體會到舊中國封建社會的落后性,感恩當前新時代帶給我們的美好生活,真正做到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第三,在新課改大背景之下,各高中學校應該每年都舉行學生的才藝比賽,增強學生的成就感,語文教師可抓住機會挑選曾經在課堂劇表現比較優秀的人員去參加比賽。參加比賽是在前面的基礎上進行二次演出,此時教師要求自然比第一次要高,要求學生必須進入角色,將主要人物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進行個性化展示,讓觀看者有身臨其境之感,以表演打動觀眾的心,讓觀眾的情緒隨著劇情而起伏不定。仍以《雷雨》為例,此劇本大概劇情是四個男女感情的復雜發展,四鳳到周家做女傭,卻與周家大少爺偷偷相愛,身份懸殊如此之大的男女愛情已讓觀眾心里糾結擔心,四鳳表演者和周萍表演者可在表演中刻畫出兩個年輕人矛盾痛苦又害怕又勇敢的鮮明特征,吊足觀眾者的胃口。劇情到這還沒到高潮,周萍曾和周家老爺的妾繁漪相戀過,周萍和四鳳相戀后便不再理會繁漪,繁漪對四鳳自然是不喜歡,四鳳儼然已成其眼中釘、肉中刺。演到此已讓觀眾對四鳳擔心不已,那么劇情怎樣發展?周沖上臺,周沖是周萍的同父異母弟弟,是繁漪的親兒子,是一個受新思想影響的青年,他偏偏也愛著四鳳,于是四鳳成了矛盾的集中點,繁漪也沒法再容下她,她對兩兄弟無可奈何只有從四鳳下手,讓四鳳遠離他們,離開他們這個家庭。怎么辦?這時魯母上臺,魯母的上臺卻是殘酷的,因為一切問題都將在她這兒顯現出來,所有人的命運都將隨著她的上臺而公之于眾,為塑造故事的悲劇性,舞臺音樂、人物表情要刻意表現,緊緊抓住觀眾的心弦,使得整個演出在觀眾的緊張屏息中落下帷幕。若是表演成功了,學生可油然而生一股自豪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并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
三"總結
評價教師的教學是否有效,其主要標準是學生是否能夠有效學習,核心是學生是否取得進步并獲得發展。也就是看學生的學習效果,到底有多少學生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有效學習,取得了怎樣的進步和發展,以及是否引發了學生繼續學習的愿望等。新課改下,擺在廣大語文教師面前的現實問題是如何提升語文的教學效果,如何讓文本教材的作用得到最大的發揮,如何讓國學能繼續傳揚。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理應擔當起傳揚優秀文化的重任,而戲劇作為國學精粹之一,我們不可忽視,應在教學中加以重視,并引導學生重視戲劇。為幫助學生學習好戲劇文學,我們可采用多種多樣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課堂劇是一種有效方式,但是實行過程中,因為其費時費力,不是每一篇劇本都適合課堂劇表演,教師應科學篩選、合理安排。筆者認為,充分利用好高中教材的劇本資源,精心組織好課堂劇是促進高中語文戲劇教學的有效策略。
〔責任編輯:龐遠燕、汪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