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一些幼兒園的科學探究活動存在著目標窄化、內容不當、過程僵化、評價簡單等問題,針對這一現狀,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有效地開展好幼兒科學探究活動:一是明晰科學探究的目標,二是選擇適合探究的內容,三是設計合理的探究過程,四是開展多樣有效的評價。
【關鍵詞】幼兒園""科學探究""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1-0121-02
隨著《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頒布,以探究為中心的教學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并被廣大幼兒園教師應用于教學實踐。但是,筆者觀察了很多科學探究活動,發現由于教師對科學探究活動的特點、要求、價值把握不準,在實施過程中仍然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存在的問題
1.目標窄化
《指南》明確指出,幼兒科學探究活動有三個核心目標:熱愛探究,有探究能力,認識周圍的現象和事物。但是,在很多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中,往往把學習科學知識作為首要的教學目標,其余目標都不被看重,這無疑忽視了幼兒的身心發展需求,曲解、窄化了課程目標。
2.內容不當
目前,幼兒教師在選擇科學探究內容時能兼顧社會要求、幼兒需要和科學發展特點,特別是根據幼兒的興趣。但是在選擇科學探究內容時卻忽視了整體性和系統性,有很大的隨意性。一些幼兒園老師過分依賴教材,沒有自主開發適合本園幼兒的園本課程。
3.過程僵化
許多老師錯把《指南》中提出的探究過程的基本環節當成探究活動的教學模式,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不敢去掉。無視學生的需要,固守僵化的探究模式,導致科學探究活動成為走過場,隔靴搔癢,蜻蜓點水,缺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幼兒投入真正的探究活動。
4.評價簡單
一些幼兒園教師能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和活動后進行適當的評價,但是評價略顯簡單。對幼兒的表現要進行多元評價,評價的內容至少包含三個方面:評價教師、評價探究活動、評價幼兒的學習發展狀況。目前,更多的評價還只是評價幼兒,評價的方式也比較簡單,口頭評價居多。
二"應對之策
針對以上四個方面的問題,如何科學有效地開展好幼兒科學探究活動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1.明晰科學探究的目標
為了防止把科學探究活動變成知識傳授課,首先必須進一步厘清幼兒科學探究的三維目標:科學知識和經驗、科學方法與能力、科學情感和態度。這三個目標其實就是科學探究過程的不同方面,它們之間互相聯系、互為一體、相互作用。
科學知識和經驗目標指向的是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結果,這個目標的實現要蘊含在科學方法和科學情感之中。由于幼兒是以具體形象思維來認知的,主要獲得的是感性經驗,而科學知識和經驗是理性經驗,如何引導幼兒在探究活動中由感性經驗上升到理性經驗,教師要想方設法選擇生動有趣的探究內容,讓幼兒樂于探究,促進自身發展。比如,可以靈活安排多種多樣的探究活動,如觀察、實驗、制作、討論等。如果幼兒在探究活動中,沒有得到準確的科學知識,教師也不要求全責備,畢竟過程比結果更重要,要注重指導幼兒掌握科學方法,培養正確的科學情感和態度。
科學方法與能力是幼兒成長和發展的基石。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目的不是讓幼兒做科學研究,而是在觀察、提問、思考、猜測、驗證、交流等活動中對幼兒進行科學思維、科學習慣和科學方法的啟蒙。對不同年齡的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要求也要有所側重。為了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幼兒教師不能簡單地評價,要創設情境,引導幼兒動手、動腦,自己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提供必要的材料和智力支持,鼓勵幼兒創造性地完成活動,促進探究能力的提升。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培養幼兒的科學情感和態度,其實就是保護和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進一步認識自然和社會,培養幼兒熱愛生活和自然的情感態度。幼兒對一切新鮮事物都懷有好奇心,只是這種興趣常常是易變化、不穩定的。因此,需要幼兒教師積極創設教育情境,創新科學探究活動,引導幼兒多與大自然接觸,多觀察、多思考、多表達。此外,教師還要提供豐富多樣的材料,鼓勵幼兒多問,認真傾聽和對話,讓幼兒在活動中把天生的好奇心轉化為對科學現象和科學知識的求知欲,為培養幼兒的科學情感和態度打下堅實的基礎。
2.選擇適合探究的內容
為了盡量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幼兒教師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為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展選擇合適的內容,提供必要的材料支持。
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要留心觀察幼兒的興奮點,將幼兒的好奇心轉化為具體的、有趣的、適宜的科學探究活動。比如,開展“空氣的秘密”活動,我們用鏡頭捕捉了幼兒在探究活動中表現的一幕幕,我們還引導幼兒用色彩和線條表現自己的探究和思考。通過對這些活動資料的分析和思考,從兒童視角出發,注意拓展探究的廣度和深度,形成了“空氣在哪里”“空氣的作用”等探究主題。
不是所有的科學教材都能用來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因此教師在上課之前一定要認真鉆研教材,根據教材內容采取適宜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比如,科學教材中的一些陳述性知識,如植物的外表、樹葉的顏色等,教師可以指導幼兒進行觀察來了解相關知識,像這樣的內容就沒有必要為了探究而探究。而那些具有探究價值的科學方法類內容,就應當設計為科學探究活動。比如,“水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這樣的科學探究活動,不僅讓幼兒通過觀察和實驗等科學方法了解水的三態變化,知道水能變成冰也能變成水蒸氣的物理現象,而且激發了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了解并掌握了觀察實驗的基本方法。所以,科學內容選擇是否得當,是幼兒科學探究活動能否取得實效的關鍵。
此外,教師在選擇探究內容時,還要考慮好情境創設和材料支持。首先要盡可能地創設情境,在情境中引導幼兒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契合幼兒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是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重要教學方式。比如,在“神奇的水寶寶”科學探究活動中,我們可以讓幼兒欣賞教師課前精心制作的故事課件“小水滴旅行記”,讓幼兒感受水的神奇變化,在這樣身臨其境的體驗中,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和愿望會變得更加強烈。其次,我們還要為幼兒的科學探究活動提供必不可少的、品種全、數量多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在動手操作的實踐過程中愛上科學探究活動,因為兒童的智慧表現在手指尖上。比如,在“膨脹現象”的探究活動中,我們讓家長參與其中,和他們一起想方設法,共同搜集和制作多種多樣的探究工具,幼兒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不僅玩得高興,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探索到了科學道理,學到了科學的方法。
3.設計合理的探究過程
我們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設立合理的探究過程,引領幼兒開展探究活動?!吨改稀犯嬖V了我們科學探究活動的幾個基本環節,比如,提出問題、觀察探索、思考猜測等等。但是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而言,探究過程的廣度和深度的要求是不一樣的,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因此,切不可把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當成固定的教學模式,而應該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以幼兒的學習為中心,合理取舍探究環節,設計適宜的探究過程,讓探究活動少一些牽強附會,多一些清新自然。
科學探究活動需要模式,但不能模式化,不能所有的科學探究活動都是千人一面。我們要根據探究內容和幼兒的年齡特點,靈活調整探究環節,真正從兒童的需要出發,解放兒童的口、手、眼和大腦,讓兒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不固定時間,不限制內容,讓幼兒沉浸在探究活動之中。同時,讓幼兒真正動起來,加強伙伴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多維交流,讓幼兒的需要隨時得到滿足和強化,讓探究活動更自由、更開放、更多樣,真正貼近幼兒的內心,讓他們樂于探究。重視過程,淡化結果。我們要按照幼兒的學習節奏,“牽著蝸牛一起散步”,鼓勵幼兒提問和發現,用適當的“教”引導幼兒主動探究。
幼兒科學探究活動既要強調動手操作,也要強調動腦思考,真正讓探究過程有思維含量。只有讓幼兒有思考地全程參與探究活動,這樣的探究活動才是有科學性的。幼兒在探究過程中的思維是跳躍性的、隨時性的。所以,我們要引導幼兒邊做邊想、邊想邊做,不斷假設、探究、驗證,動手與動腦互為促進,保證探究活動的良好效果。
4.開展多樣有效的評價
活動評價是為了促進幼兒、教師和活動三個方面的不斷提升。對于教師和探究活動而言,這種評價其實是一種反思,是一個新的起點,讓教師不斷審視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教學理念,讓教師更加科學合理地謀劃探究活動的過程。評價的重點是對幼兒的評價,要多樣有效、要兼顧差異、要促進發展。我們要仔細觀察每個幼兒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等綜合表現,準確評估幼兒的能力發展狀況??梢圆捎每陬^評價,對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及時評價,不斷激勵幼兒投入到科學探究活動之中??梢圆捎脵n案袋評價的方法,全程記錄幼兒在探究活動中的參與情況和活動成果,以事實和成果來評價。評價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找到培養幼兒科學素養的合理路徑。
〔責任編輯:龐遠燕、汪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