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當代藝術創作中,我們很容易流于特定的形式或題材,表現為簡單的技巧或語言,而缺少背后方法論的支撐。然而在李婷婷的藝術創作中,我們或許能感知到在某種文化關注下的最有效的視覺化闡釋。

李婷婷,1982年出生于山西平遙,這位年輕的藝術家在她的藝術創作中一直思考、實踐并試圖闡述如何能立足中國傳統文脈,將“水墨”看做一種可以承載更加多元文化和意義的中性媒介,并與當代藝術創作方法論巧妙的結合起來。
李婷婷早期的作品中,她通常從自然萬物中捕捉靈感進行獨特描繪,著眼于“沙發”、對“水晶燈”、“瓶子”等日常事物。她將普通的事物引入古典傳統中,那些在生活中常見的—由于熟悉而被我們所忽視的東西,在她筆下都鮮活起來。她所選擇的描繪對象雖然都是取材于日常,但卻傳遞出無限的精神意義。這種描繪可以看作是李婷婷在嘗試探討一種水墨“痕跡”的可能性或啟發性,這些元素同時讓我們不約而同地對其質地和設計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015年6月,新繹空間舉辦了李婷婷個展“視界”,在這場展覽中,李婷婷展出了她的全新作品風格—將傳統木雕與水墨相結合。這批作品與早期的“沙發”、“水晶燈”等系列相比,為創造水墨的方法論提供了更多開放的角度和空間,打開了更多的可能性。這個展覽帶來的直接效果就是會讓人感到驚訝,挑戰了水墨觀察者的審美習慣——這塊出自工匠之手的物件,不僅破壞了水墨畫定義,也不符合“追求雅致”的水墨趣味。
這個展覽之所以挑戰了觀者的審美習慣,是因為李婷婷的作品本身在“視”與“質”中所呈現的沖擊力。由于展覽中的作品既不是我們理所當然認為的傳統,也不是理所當然認為的當代,作品觸碰了常人認知的慣性,讓人產生了一種對于常理的不適感。策展人杭春曉在對于“傳統”的討論中曾說道:“這個作品形態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與這個形態一系列相關的歷史發生,以及觀看的前提、認知的條件都成為了作品要素的東西。我想婷婷顯然是想表達這個老木件以及跟這個老木雕相關的一系列發生在背后的認知、觀念才是作品組成的意義。”
在這次展覽中,作品突出了李婷婷“視覺反思”的有效性:在充滿互動的視覺交互中,所有參與者的描述,不過是充滿不確定性的暫時“獲取”,而非想象中的一種真實。
李婷婷藝術創作的媒介,不論水墨還是老木雕,只是題材和介質擴展,都沒有脫離她對傳統文化研究的借鑒和佐證,也是對當代藝術表達的思考和實踐。
策展人杭春曉評價老木雕的價值時稱:“它(木雕)在作品中出現,刺激我們改變曾經的視覺軌道,不得不在軌道之外重新審視水墨。或許,讓面對水墨的原有軌道失效,迫使觀者‘出軌’,從而擺脫既定的文化控制,才是李婷婷這組新作的根本出發點。”基于此,我們走在展廳中,不得不調整自己的水墨感知,重新發現自己的感悟力。站在作品面前,靜觀木雕上歷史的遺痕,總會不禁思索起它的身世來歷。或是窗棱上的花鳥,或是房檐下的瑞獸,都是歷史變遷下的縮影在當下與宣紙水墨別具匠心的演繹,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和認知反思,是新的文化符號,也是描繪古今的縮影。
展覽中的另一組作品—“春游計劃”中,李婷婷做了一個有趣的互動。首先,她在微信朋友圈中發出邀請,希望朋友們把春游時的照片傳給她。在開放的邀請下,有數十位朋友做出了反饋。他們的身份背景很豐富,大多與藝術毫無關系,傳來的照片也各式各樣,非常有趣。這些“春游”照片顯現出各種職業背景生活經驗下選擇場景的角度、經驗。當這種平面化的他人經驗成為李婷婷創作的起點時,看上去完全不同的視覺表達,卻要具備清晰的認知出發點,這也是對藝術家的新挑戰。李婷婷通過微信朋友圈征集的春游照片,如同“老木雕”一樣,是他人視覺經驗下的“眼睛”,并將之轉化為自己的對話對象。于是,我們看到了不同照片在李婷婷繪畫語言的表述下,獲得全新的視覺顯現。
從“老木雕”到“春游計劃”,李婷婷踐行了自己對于繪畫的視覺反思,她并沒有因為自己的繪畫行為而還原一個更加真實的世界。甚至,恰恰相反,繪畫的“再次遮蔽”將世界進一步主觀化,將觀者帶入強烈的遐想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