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從來都是為了說今,二戰紀念活動也不例外。中國首次在國慶日之外舉行盛大閱兵,同時邀請韓國總統樸槿惠參加,外媒普遍認為其中對日施壓的意圖明顯。
中日韓三國,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恩恩怨怨,歷經二戰,這份糾葛無疑變得更深。然而望向歐洲,同樣是曾有“世仇”的英法德三國,如今的關系卻要溫和得多,合作也緊密得多。
東亞三國,能否從西歐三國的經驗中學到些什么?
歐洲一體化中的英法德
歷史上,英法德三國之間,曾經發生過多次戰爭:英法百年戰爭、英法七年戰爭、拿破侖戰爭、普法戰爭,尤其是一戰、二戰,更令三國關系陷入近乎萬劫不復的境地。但是二戰后,三國卻盡釋前嫌,逐步實現了和解。雖然仍會在國際事務上出現一些難以避免的齟齬,總歸再也看不到激烈的敵對態度。
有趣的是,一戰、二戰宿敵——法國與德國如今的關系,遠較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同盟——英法更為緊密。
1950年,歐洲一體化先驅讓·莫內和法國外長舒曼提出法德煤鋼聯營的“舒曼計劃”。希望通過一個超國家權力機構的管理,使這兩個國民經濟的關鍵部門實現融合,從而使法德之間的戰爭“不僅在思想上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質上也是不可能的”。
法國從此開始改變傳統的對德敵對政策,邁出了在西歐聯合的框架內實現法德和解的第一步。德國方面也顯示出善意,聯邦德國首任總理阿登納曾在1949年11月發表“破冰解凍”談話,強調法德“世紀夙怨”已不合時宜,“我決心要以德法關系作為我的政策的一個基點”。
他隨后欣然接受“舒曼計劃”,強調煤鋼聯營的建立將“莊嚴地和最終地結束兩國人民過去由于互不信任、競爭和利己主義所造成的彼此一再兵戎相見的狀態”。
1963年1月22日,《法德友好合作條約》在愛麗舍宮簽字,將法德全面和解與合作以條約形式固定下來。條約規劃了兩國在外交、防務、經濟、科技、教育等領域的廣泛合作與協調的框架和發展方向,特別是外交政策的協調。“兩國政府在就所有重大外交政策問題,首先是有關共同利益的問題,采取任何決定前,應進行協商,以盡可能采取相似的立場。”
從歐洲煤鋼共同體,到歐洲共同體,再到歐盟,所謂的“法德軸心”一步步確立下來。
法國始終希望通過歐洲一體化的框架將德國限制在歐洲合作事業中,平衡德國的權勢,從而保障法國的安全和歐洲和平。同時,法國也希望借助歐洲聯合來實現單靠法國自身已經無法實現的對外政策目標和影響力。
同樣,德國也需要歐洲一體化為其發展強大和發揮影響力提供一個合法性的框架,以解決歐洲鄰國特別是法國對其的擔憂和限制。同時,德國也受益于一體化帶來的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德國對外貿易盈余主要來源于歐元區和歐盟內部。
英國一貫秉持“大陸均勢”政策,這也是他們數百年來的國策:絕對不能讓歐洲大陸統一起來,否則英國就將面對被統一后的歐陸“統一”的危險。作為歐洲的“攪屎棍”,英國在歐盟中始終處于邊緣位置,也時常在歐盟整合的步伐中出力阻撓。如果說此前不加入歐元區,還有對自身貨幣政策獨立的考慮,那么如今英國領導人關于退出歐盟的言論,口氣就越發不對勁了。
雖然吵架一直是關于歐盟的新聞的主題,英國真的離開歐盟的可能性仍然微乎其微,且不說俄羅斯這個龐然大物就在面前,保持歐盟成員國地位,英國在歐盟這里可以代表美國,在美國那里可以代表歐盟,兩邊通吃,如魚得水。所以法國總統奧朗德才會說,阻止歐洲進一步整合,損害的是英國的核心利益。
西歐三國,雖然關系磕磕絆絆,終歸還是會牽著手一起走。
“相愛相殺”的中日韓
較之西歐三國,東亞三國之間的關系要更邪門一些。網友之間曾流傳著“中日友好看韓國,中韓友好看日本,日韓友好看中國”的說法,雖是笑談,卻也反映出了中日韓之間“相愛相殺”不斷的局面。
去年7月,習近平主席首次訪問韓國,作為對韓國總統樸槿惠2013年6月對中國“心信之旅”的回訪。韓國主流媒體對此予以高度評價,例如強調習近平攜夫人彭麗媛訪韓,并和美國總統奧巴馬訪韓時未攜夫人作為對比——他們的結論是,相比盟國美國,鄰國中國對韓國更為重視。
分析人士認為,中韓關系正面臨歷史性發展機遇。而中韓兩國關系的“好”,實在是拜日本的錯誤史觀和右翼主義抬頭所賜。尤其中日之間,由于參拜靖國神社問題、釣魚島主權爭議與東海油氣田爭端等等,兩個東亞國家的關系陷入冰點。
對于中國而言,與韓國走近,不僅可以在歷史問題上聯手給日本施加壓力,同時可以在東北亞這片區域內孤立和制衡日本。往更宏觀的層面上講,美日韓聯盟出現缺口,也有助于緩解中國在東北亞的戰略壓力。
而對于韓國,一方面看重中國這片市場,希望在中日、中越貿易關系惡化的情況下,借機加大韓國在華的貿易比重。從經濟數據上看,2014年韓國對華出口約為25%,高于對美的10%。隨著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簡稱FTA)的簽署和實施,兩國的貿易依存度必然會進一步提升。這份協定是迄今為止,中國涉及國別貿易額最大、領域范圍最為全面的一份自貿協定。根據規定,中韓自貿協定生效后,中國將在最長20年內實現零關稅產品達到稅目的91%、進口額的85%;韓國零關稅產品達到稅目的92%、進口額的91%。
另一方面,韓國希望重啟朝核六方會談,以緩和朝韓關系和半島局勢。《紐約時報》曾評論稱,雖然奧巴馬強調美國的存在、對盟友的擔當,但美國對朝鮮的核威脅已顯現出無能為力,韓國必須要自己另作選擇。站在整個東北亞的立場上,中韓發展友好關系將為區域穩定打下扎實根基。
今年7月23日,中韓六方會談團長舉行會晤。某種程度上說,韓國認識到與中國合作才是保障韓國安全的重要法門。因此,雖然兩國曾在60多年前成為戰場上的對手,但為了如今的共同安全利益,深化“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因此,對于樸槿惠總統能否應邀參加中國抗戰勝利紀念閱兵一事,中韓兩國不少國際關系學者都充滿信心。
反觀中日關系,卻隨著9月3日的臨近越發緊張。7月15日,日本眾議院和平安全法制特別委員會表決通過了以解禁集體自衛權為核心內容的新安保法案。7月22日,日本政府突然渲染東海緊張,公布了14張有關中國在東海開發油氣田的圖片。中日關系持續冰凍,沒有領導人互訪。
中韓雖然走近,但中日的對抗讓東亞三國的緊密合作顯得分外遙遠。
共同的利益
“沒有永遠的朋友,僅有永遠的利益。”西歐三國與東亞三國之前的恩怨糾葛仍然在為這句話添加佐證。不過既然利益可以化解世仇,將國家綁在一起,那么我們不禁要問,中日韓的共同利益在哪里?
與西歐不同,英法德有著一個希望共同遏制的對象——不時吐出危險氣息的俄羅斯,而東亞三國中的龐然大物卻在內部,畢竟中國的體量遠非日韓可比。與此同時,美國因素、領土爭端、朝鮮問題、臺灣問題,也是其中的障礙。在中日韓三國之間尋求共同利益,確實較為困難。
但是并非尋求不到。
中、日、韓是東亞最大的經濟體,三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的21.9%、亞洲的70%。但是,三國的貿易依存度只有19.4%,遠低于歐盟的63.8%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40.2%。這種局面阻礙著地區統一市場的發展與三國的經濟利益,也無力給地區穩定提供保障。
如果東亞三國之間的經濟依存度可以達到美加墨三國的水平,事情或許會完全不一樣。經濟上互相依賴,戰爭從物質上就不可能打起來。一個合作的東亞在世界舞臺上的影響力,也不難想見。
可惜,在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之際,釣魚島問題急劇惡化,中日關系越鬧越僵,談判也陷入困難局面。中日韓FTA,遂演變為中韓FTA。
國內政治、國際外交,再加上一位大洋彼岸的“影子玩家”,東亞三國的合作前景長路漫漫,令人擔憂。
王慕樂根據《財經》、經濟觀察網等綜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