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在與艾滋病對抗。根據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的數據,2004年約有65萬人感染了這種病毒,到2009年艾滋病已成為傳染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新感染者從傳統高危人群——性工作者、靜脈注射吸毒者轉移,逐漸擴大到普通人群。
在中國,艾滋病立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最初,艾滋病和艾滋病毒是中國和西方接觸產生的后果的特征表現,這種觀點導致了最初無效的規定,但最終經過一波又一波的立法改革漸漸走向成熟。
在演進過程中,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和私人公司之間的活躍協作成為基礎,使這一課題變成了有趣的研究對象。堅決反對國際干涉內政的中國政府這一次不得不與外部機構合作解決國內問題,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艾滋病來自國外,因此中國政府在初始階段所采取的策略是專注于預防。禁止進口血液制品并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所有進入中國的外國學生都被迫進行艾滋病測試。此后,政策制定者兩次改革法律架構以對抗疾病的傳播。在第一次法律框架轉變后,政府當局一直在關注阻止國內傳播。為此,針對賣淫和吸毒實施了更嚴厲的立法,以隔離感染。但和研究預測的一樣,就像在許多其他國家一樣,這種方法無效。
態度的轉變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當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通過一定的技術和程序可以減少病毒的傳播。中國當局開始密切注意這類研究機構,1997年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組織了一次有關艾滋病以及多學科視角的衛生政策的研討會。這次多邊合作顯示了中國政府的徹底變化,并產生了新的立法辦法。中國得到了聯合國藥物管制規劃署的支持。
通過多方合作,中國政府從各國學習新的方法,其中一個成功的政策就是提供四個免費項目的保健政策:免費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免費保護母嬰傳播,免費志愿檢測和咨詢,免費為因“艾”致孤兒童提供教育,并照顧已感染人群。
中國在艾滋病問題上越來越開放,政府鼓勵私營機構和非政府組織參與這場戰斗中并充當主要角色。
中國艾滋病立法的歷史令人印象深刻,伴隨著社會意識現代化而進步。中國政府、國際組織、私人公司和無政府組織之間的合作一直是基礎,中國成功樹立了一個解決環境問題、恐怖主義和毒品走私等全球問題的鼓舞人心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