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看“真功夫”創始人之間的內斗? [1625票]
近日,國內最大的餐飲連鎖品牌“真功夫”創始人之間的內斗持續升級。事實上,中國的家族企業很多都面臨“中國式合伙人”這樣的問題,對此您怎么看?
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家族企業創始人內斗的故事。潘、蔡兩家合伙創辦了一家公司,兩家還是姻親,但隨著企業的壯大,對于公司的控制權兩家各不相讓,于是持續數年的內斗便開始了。
據媒體報道,2015年6月18日,真功夫董事長兼總裁潘宇海帶著他的全新團隊在北京與媒體見面,并發布基于互聯網平臺的“中式快餐孵化”戰略。
暫且不提這一戰略將來的發展如何,但潘宇海的這一舉動確實實在在是真功夫“去蔡化”戰略的加速進行。
一位不愿具名的真功夫元老對記者說:“蔡家現在擔心的不是‘去蔡化’,擔心的是潘的‘孵化器’戰略或是為公司脫殼做準備。”
真功夫內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為何爭斗多年還在繼續?
顯然,經過調查我們發現,共識網網友似乎對中國家族企業的內斗習以為常了,將近1/3的網友表示還會繼續購買真功夫的產品,1/4的網友認為這是家族企業任人唯親的惡果之一。
曠日持久的創始人“內斗”
真功夫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是國內最大的中式快餐連鎖品牌,如同眾多中國私營企業一樣,創始人是“一家人”——潘宇海是大廚出身,在創業初期,他掌握著餐廳的主導權,股權占有50%,他的姐姐潘敏峰與姐夫蔡達標共占剩余的50%。
但是,猶如眾多家族企業的發展一樣,隨著企業規模的壯大,各位創始人對公司的貢獻自然有了改變,這種改變必然影響到對公司的控制權。
在真功夫餐飲集團內部,隨著“電腦程控蒸汽柜”引入中式快餐烹飪,中式快餐開始變得標準化,隨之而來的就是真功夫在全國的快速擴張,相伴隨的,“姐夫”蔡達標在謀篇布局、制定戰略、策劃及經營方面的才能得以體現,并逐步強化了其在公司的地位。
據媒體報道,三位創始人在2003年達成口頭協議,5年換屆一次,輪流“坐莊”。隨著真功夫在全國各地攻城略地,在公眾的視野中,蔡達標才是真功夫的真正代言人。
于是,潘宇海多次表達不滿,在媒體報道中,他稱蔡達標的行為“極大地扭曲了真實的歷史事實,也嚴重損害了原股東之間的情感”。
真正令潘宇海不滿的是蔡達標——這位曾經的“姐夫”開始將自家親戚安排在真功夫的內部——弟弟蔡亮標壟斷了真功夫的電腦供應、大妹妹蔡春媚掌控了真功夫的采購業務、大妹夫李躍義壟斷了全國門店的專修及廚具業務、小妹夫王志斌壟斷了真功夫的家禽供應。
伴隨著蔡家與潘家權力之間的失衡的是蔡達標與潘敏峰之間婚姻的破裂,兩家關系更是雪上加霜。
當時按照約定,做總裁的是蔡達標,于是蔡達標加緊引進高管,希望企業內部“去家族化”,其實也是“去潘化”。
2008年,按照口頭約定,是潘宇海繼任真功夫總裁的日子,但是蔡達標并未兌現承諾,于是蔡潘兩家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家族內斗。最終2010年,蔡達標被潘宇海的妻子舉報入獄。潘宇海終奪回了真功夫的控制權。
中國式合伙人
真功夫創始人內斗,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合伙人的問題。
從真功夫潘、蔡兩家內斗到新東方三大佬,從萬通六兄弟到牛根生與鄭俊懷,任人唯親、不合理的股權配置、利益分配不均、理念沖突、功高蓋主等等都是中國式拆伙、內斗甚至反目成仇的關鍵詞。
在創業初期,親情、兄弟情義、江湖義氣往往是中國式人際關系天然存在的一種元素,然而正是這些元素,為多數中國式的商業合伙關系埋下決裂的伏筆。
尤其現在是一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中國式合伙人在中國普遍存在,那么如何解決中國式股權分配,從而避免以后的內斗?
網上流傳一篇文章,叫初創企業如何分配股份期權,里面說到硅谷一般原則如下:1.外聘CEO5%到8%;2.副總0.8%到1.3%;3.一線管理人員0.25%;4.普通員工0.1%;5.外聘董事會董事0.25%;6.期權總共占公司15%到20%股份。
很明顯,硅谷的分配原則并不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那么中國式股權究竟應該如何分配?其實原則很簡單,創業者必須明確,誰是公司除創始人之外最重要的人,誰就應該拿最多的股份。
當然,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分配原則,正如拍了《中國合伙人》的導演陳可辛所說:“中國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這不全是因為財富,是尊嚴、面子、貢獻,是你的付出對方有沒有認可。”
那么怎么才算得到認可?才能避免“拆伙”?給公司股份還是公司控制權?這都是因人而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