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別的家長為了教育的公平,在呼吁的時候,一些家長認為“不可能成功”而在旁觀甚至嘲諷;當學校開始進行減輕負擔的改革的時候,一些家長以“大環境就是如此”的理由反對,而自己給孩子買習題冊、學奧數;當一些教育的改革在實際的推進中,遇到了一些阻礙和挫折的時候,一些家長不僅不支持,反而說“我就知道這不可能成功”……
但是,當他們自己的孩子,最終出現了入園難、入學難,和在學習、心理上遇到問題的時候,本來,最能幫助到他們的,其實正是之前那些他們瞧不起、厭煩諷刺的家長和老師!因為,這些家長和老師,才是真正關心社會、愛護孩子、由己及人、有責任心的一群人!
這個社會需要“哪怕目標還很遙遠,今天,我們也要向著正確的道路,前行一步”的人。我希望自己成為這樣的人,也希望更多的家長和老師,成為這樣的人。所以,我寫下這篇文章,細數中國家長面對教育的三大困境:僵化的應試教育體系、教育資源不公和家庭教育的缺失,當然不是指望著有什么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是想讓每個家長,在現在的教育環境之下,知曉大的趨勢,做出正確的選擇。
說白了,讓每一個孩子,盡可能地快樂、健康、幸福地成長。這,難道不是教育最大的功能嗎?
僵化的應試教育體系
考試這種形式,本身沒有錯;為了提高考試成績,所做的教學方法,本身也沒有錯。錯的是,考試被異化為“教育圣經”,導致了教學方法嚴重偏離,最終影響了孩子正常掌握知識、塑造性格、健康成長的正常發展規律。
很多人痛恨考試這種形式,痛恨為了考試而進行的應試教育,以及大量的重復練習、家庭作業。其實,我們反對的,不應該是這些“方法”,而應該是“使用的目的”。
應試教育對孩子教育階段的最大危害,不是疲憊了身心,而是僵化了頭腦,讓孩子在疲于奔命追求成績的同時,喪失了“認識自我”的過程、“肯定自我”的可能。
簡單來說,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教育,就是要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有這個權利。但是,很多孩子一進入學校,就迅速被考試成績分為了優等生、中等生、差生。
其實,這是非常不公平的。所謂的落后一點的孩子,有可能是思考得更有深度,也有可能是還沒有引發興趣。但是,這樣迅速地、違背了成長規律的劃分方式,會扼殺很多孩子成為優秀人才的可能性。
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事例也都在印證著這個現實。比如說,很多小學時期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到了初中就銷聲匿跡;很多中學時期的落后生,會突然有一天“開了竅”,突飛猛進;很多大學畢業后,在某一領域成為領軍人物的人,整個學生時期表現都很平常。
這進一步說明,過早用考試成績來衡量孩子的學習優秀與否,無論對當時成績優異的學生,還是成績一般甚至很差的學生,都是不公平和不合理的。因為,這個階段的教育重點,根本不是階段性知識的掌握,而應該是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價值,從而在這個基礎之上,更好地學習和成長。
在這里,我不想具體去反駁那些認為“考試雖然有缺陷,但卻是相對公平的教育手段,所以改不得”,“中國經濟還不發達,素質還不高,國情如此,無法改”等等的觀點。我只想說,如果我們一代一代的人,按照應試教育,養成了應試的思維,那么,我們將不可能進行教育的改革。
考試本身并沒有什么錯誤,但因為“應試”卻損害了孩子的思維。當在學習的時候,以考試為目標,那么,就會在就業以入職為目標,創業以上市為目標,深造以考證為目標,就算在生活中去旅行,也會以景點為目標——這就是應試思維帶來的全面危害。
教育資源不公
關于教育資源不公,說起來都是淚。現實的情況,一是地域上不公,二是制度上不公,三是經濟上不公。
地域性,是依附于戶口制度之上的,我一直認為,如果戶口制度現階段還有存在的必要,那么,至少也應該在教育上實現跨越地域的平等。但現實并非如此,從學前教育,到義務教育,到大學教育,每個階段都嚴重地存在著地域差別。甚至,一個城市的不同區,都有著嚴重的差別。
制度性,這是很令人無奈的現象,好的教師、政策,除了集中在大城市之外,還集中在政府資源體系里。我們的身份,經常除了“外來者”這個標簽之外,還存在一個“老百姓”的身份。也就是說,你離資源的分配者越遠,你也就越難享受到這個資源。
經濟性,教育產業化,造成了以經濟標準來衡量教育成績。在投入上,某些極少的學校占據了大量的資金、政策、師資的資源。但是,這同時就剝奪了其他大量的學校的權利,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當某些學校有專供的蔬菜,有專業的游泳池,開個運動會都去鳥巢的時候,很多學校連干凈的食堂、整潔的課桌、100米的跑道都沒有。
我們可以想見,中國最好的教育資源,集中在北京、上海、江浙、廣深等經濟發達的地區,那么,我們是不是就只能被迫擠破頭皮買高價學位房,找關系花巨資來競爭這有限的好學校呢?難道我們就此沒有了自由在中國的城市生活的權利了嗎?難道就只能接受如此殘酷的現實嗎?
我認為并非如此。家長所做出的應對應該是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去了解所謂的名校。
在北京,有一種培訓課程,收費極其昂貴,卻非常受到家長的熱捧。這就是熟悉所有小學入學政策以及應對方法的老教師,每年對家長講解政策的課程。
很多家長幾乎把老師的每一句話都認真地記在本子上,當作入學圣經回家按圖索驥地讓孩子照著做。同樣是這些家長,不僅研究每個學校的升學率,對口中學,教學理念,甚至熟知每個老師的資質,授課特點等等。這樣費盡心機的目的,無非是想讓自己的孩子進入到最好的學校,最好的班級。
但是,他們又很少用同樣的精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很簡單,“孩子是一張白紙,就看你怎么描畫”。我真的不知道這句被很多家長奉為金科玉律的話是從哪里來的,但真的很為這些孩子們感到遺憾。孩子怎么會是白紙呢,要知道,每個孩子從性格到習慣,從天分到稟賦,都是千差萬別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是要去發現每個孩子的不同,幫助他們實現各自的價值,而不是相反。
家庭教育缺失
中國的父母,似乎是全世界最為重視孩子教育的;但是在家庭教育領域,很多家長卻過多地強調了學校教育,忽略了家庭教育。
如果說,傳統的家長會以“光宗耀祖”為教育孩子有所成就的宗旨,那么,現代的很多家長,則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以“出人頭地”為教育的目的。
其實,這里面有很多是“社會遺傳”造成的后果。所謂“社會遺傳”,就是文化、歷史的某個時期,形成的某種觀念和行為模式,在環境已經發生變化后,還存留在人的思想和行為中。譬如,50年代出生的很多老人家,對饑餓就有著強烈的社會遺傳,見人的問候語多是“吃了嗎”,請客吃飯永遠會說“夠吃嗎,菜還有”,總是擔心別人吃不飽。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其實也有相當嚴重的社會遺傳。比如說,“上學聽老師的話,上班聽領導的話”,“優勝劣汰,落后就要挨打”,“考不出好成績,將來就沒出息”等等。很多家長順口都會說給孩子的話,仔細想想,推敲一下,其實很多已經不合時宜了。
現代社會已經發生了變化,現代家庭中的關系,也已經有了變化。那么,家庭教育的方式,也應該隨之改變。我們生育孩子,不是為了傳宗接代,也不是為了養兒防老,孩子既不是你的附屬物,也不是你的復制品。親子關系如果沒有隨著時代一同進步,那么,家庭教育的基礎,也就會失之偏頗。
面對中國教育的三大困境,作為家長,逃離不是辦法,完全順應也不可取,應該認清時代發展的趨勢,在這個潮流中找到自己適合的方法;有些要爭取,有些要鼓勵,有些要抵制,有些要放棄;最終的目的,是讓孩子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