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就筆者所接觸到的國內外知識精英而言,一個很明顯的感覺是他們對這個國家未來的走向和前景日趨悲觀。在中國內地,不管是坊間飯桌,還是微信平臺,一種全新的“末世”論調開始散播,不少人更是加入到“預言家”行列,紛紛宣告執政集團的統治開始走向尾聲。
關于執政黨的未來,“崩潰論”原本不是什么新鮮提法,“預言家”更是一次次被中國快速發展的現實打臉。不同的是,這一次參與“唱空”中國(中共)的人不再限于海外少數激進仇華(反共)學者;如果說以前的“唱空”只是一種論調,那么最近兩年在國內出現的不看好則更像是一種群體共識,而且伴隨著中國經濟增速的滑落,這種悲觀情緒的傳染性大大超過以往。
于那些關心乃至觀察中國政治的人而言,對未來的悲觀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對現實的失望。因為,在他們看來,就世界大勢來講,這兩年中國正在發生的變化,在很多領域是往回退的,而現實中背離常識的做法相比過去大大增加了。與上一屆的守成相比,新一屆政府的執政風格趨向進攻,他們在很多領域都開始主動出擊,他們在那些被評估為危及執政黨生死存亡的問題上,更是發動了前所未有的進攻,給人一種要將各種潛在“敵人”消滅殆盡的感覺。
也許,悲觀者對這個國家的觀察未必準確,他們沒有看到新一屆政府進步的一面,沒有看到他們在反腐問題上的鐵腕,沒有看到他們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決心。但若以開放性作為評判標準的話,新一屆政府在中國已經完成或者正在進行的很多舉措,確實會給知識精英壓抑的感覺,因為很顯然一張“嚴控”社會各個角落的網正在拉開。上至腐敗的高層政敵,下至維權的攪局律師,乃至高校言論活躍的知識分子,凡是被劃為可能危及執政黨統治的個人和群體,在剛剛過去的兩年,度過了改革開放以來最艱難的歲月,而且以后可能會更難過。
關鍵時刻,對待敵人就是不能心慈手軟,關鍵時刻,就是要盡可能消除一切有可能阻礙“改革”和“復興”大業的阻力。持這種觀點的人,在中國國內被視為樂觀派,他們還是愿意將暫時的一些“倒退”舉措視作執政高層的政治戰略。但隨著現實的演變,特別是改革進展的緩慢,以及經濟發展的疲軟,樂觀派的隊伍規模正日趨縮小。
而就在6月份上演的這次股災,更是讓很多素來不是很關心政治的中產階層開始對全能政府失去信任。有觀點認為,股災只是中國經濟崩盤的一次預演,對于那些在股市蒸發掉財富的中產階層而言,這種觀點開始變得很有說服力,悲觀者的隊伍得到迅速擴大,似乎崩潰的臨界點更加靠近了。
也許,對自信滿滿的執政精英來講,情況遠沒知識精英描述的那般糟糕,相反正是黨采取的這一系列進攻措施,確保了未來的發展大戰略能夠在一個權力相對集中、內外環境相對穩定的形勢下順利開展。但就像買股票一樣,當越來越多人不看好都想賣掉一只股票的時候,這只股票的價格只會往下跌而很難往上升,國運亦如此,當悲觀者隊伍日漸龐大的時候,國家走下坡路也就在所難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