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困生是我們在高中教學過程中幾乎每天都在面對的一類學生,他們一般都是智力水平和學習能力沒有問題,但是因為“歷史原因”,即學習習慣較差、學習興趣低、自律能力弱、性格怪異最后導致到了高中階段的學習中出現了在階段學習中暫時處于落后狀況的學生。
高中數學作為高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特點是知識的抽象性更強、知識的密度增大、知識的獨立性更強,高中數學的這些特點意味著學生要想學好高中數學需要在初中的基礎上學習更科學、付出更多,但是因為學習習慣和學習基礎的差異,導致高中數學學科的學習中“學困生”很容易出現,學困生的出現,不僅會影響學生的整體成績,而且會直接影響學生的高考,所以高中數學學科的“后進生”必須要予以關注。
然而,因為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很多教師把關注點往往是放在學優生身上,對學困生缺乏應有的關注,或者是關注了但是卻缺乏耐心,導致學困生的問題無法很好地解決。事實上,學困生更需要教師的關注,不僅需要教師用公正的態度對待他們,更需要用情感的交流去感化他們,還要有恒心和毅力去引導,只有經過不懈的努力才可能真正地轉化他們。從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來看,教學過程中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切實結合學生實際進行教學是當前教學的改革方向。針對學困生的問題,教師需要以“優化教育過程,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轉變教育思想,樹立素質觀念;倡導積極參與,提高學生素質”為工作核心,以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獨立進取為方向幫他們制定目標,不斷深化。下面就具體的措施,筆者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開展針對性教學,培養學生興趣
對于學困生,因為他們的學習態度和基礎知識的差異,教師教學過程中不能搞一刀切,需要結合學困生自身的特點,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從學困生的興趣出發,使他們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事實上,興趣是學習的最有效動力,興趣是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和提高的內在動力,它可以激發學習動機,改變學習心態,激發學習熱情,培養頑強意志。可以說,濃厚的興趣能使人對所從事的活動產生積極、主動、堅持不懈甚至廢寢忘食的巨大動力,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益。
而數學學習興趣是指渴望獲得數學知識,探索數學問題的傾向性。一個人對一件事的熱愛往往從興趣開始,如果學生對數學學習有興趣,并在數學學習活動中體驗愉悅,享受成功,那么他就會堅持不懈,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重重困難,不斷學習,直到成功。
二、預設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學困生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學習的動力,據此從高中數學學科教學自身來說,要展現能夠使學生參與的課堂氛圍。所以數學教師要善于預設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師授課時為避免平鋪直敘的講解令學生昏昏欲睡,提不起興趣,教學中可適當地出一些趣味數學題。
1.教學方法靈活多變。
2.積極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3.重視數學在生活實際中的運用,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4.成功會激發興趣,失敗則使興趣經受考驗。人人都有成功的渴望,即使一次小小的成功,對學生來講也是一次莫大的鼓舞和激勵。因此,對于學困生應讓他們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為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在成功的體驗中享受發現的樂趣。
教師要探索“依綱靠本,分層教學,逐步推進”的因材施教策略,依據學生的個體差別,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對學生的點滴進步都給予肯定,從而使學生獲得舒暢的心情,穩定的學習情緒,保持學習積極性,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其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
三、教師要轉變思想,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教師的教育思想會影響到她的教學行為,要想真正轉化好“學困生”,教師的舊有教學思想必須要轉化。落實素質教育思想是現在教學的出發點和努力目標,在高中數學學習能力中最可貴的品質是創造性思維,而創造性思維培養的關鍵,是在數學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教學中忽視了學生的原創思維,也就意味著忽視了學生真實的思維起點、學習個性和情感態度,也就意味著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成了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傳統的教學是教師講,學生聽,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參與,這樣教學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更談不上創造思維的形成。新世紀素質教育的基本要素“以學生發展為本”,其基本目的是讓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充分發展。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必須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人生
數學學困生往往是沒有好的學習習慣造成的。他們不會學習,對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死記硬背;不愿動腦筋,一遇到問題就問教師,甚至扔在一邊不管。在教學中,我注意要求學生預習、自學,在學習中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結構和聯系,總結尋找學習的規律,培養了學生自覺學習的好習慣。解答問題時,也要注意啟發引導,讓他們自己動腦,引導他們分析問題,解答問題。從不給他們現成答案,要隨時糾正他們在分析解答中出現的錯誤,逐步培養他們自覺思考的能力。
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在課堂上教會學生獨立學習,和同學、教師一起討論,這樣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相互交往,互相溝通以及學生自主學習使學困生積極參與動腦、動口、動眼、動手的學習活動,這樣學困生就會慢慢形成尋找、選擇、整理和儲存各種有用的信息,言簡意賅地將所獲得的信息從一個表述形式轉化為另一種表述形式,比較幾種說法和方法的優缺點,看出它們各自的特點,適用場合以及局限,達到利用信息做出新的預測或假設,能夠從信息中看出變化的趨勢,變化規律,從而創造出新的信息。
總之,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一項龐大而細致繁瑣的工程,我們教師要本著學生的發展為目標,勤分析·、多想辦法和措施,相信一定能夠把這項工作做得更有效。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