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夢’是黨帶領人民開創未來的前進方向,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通過教學內容的融入,教學手段的創新,教育平臺的拓展,將“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導大學生成為“中國夢”的堅定信仰者和模范踐行者。
關鍵詞:中國夢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實現“中國夢”彰顯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偉愿景,為黨帶領人民開創未來指明了前進方向。“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廣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勵志刻苦學習,積極投身實踐。因此將“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發揮非常重要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中國夢”與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相融合
1、在“綱要”課中,突出中華民族“筑夢”和“逐夢”的過程。
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得進程,就是中華民族筑夢和逐夢得過程。自鴉片戰爭開始,中華民族遭受的屈辱與苦難世所罕見。怎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為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大的夢想。一代代中國人不懈努力開始了“逐夢”的歷史進程。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中國成立,中華民族贏得民族你獨立、人民解放,實現中國夢的第一步。從那天起,中國人開始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第二個夢想而奮斗。
2、在“毛概”課中,把中國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
在教學中闡述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不斷探索和總結出來的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使中國人民不斷走向富裕,國家不斷走向富強。重點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優勢,展現改革開放以來的各領域所取得的成績,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教學中闡述中國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氣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
3、在“基礎”課中,將“中國夢”教育與個人夢想結合起來。
“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想,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夢想,也是每個家庭和個人的夢想。“中國夢”的實現,需要每個人的努力與付出。在教學中利用歷史和現實兩方面的經驗,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使大學生深刻領會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增強大學生實現“中國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二、創新教學模式,增強教育的實效性
1、研討式教學。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研討式教學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一是教師和學生穿插互動式討論,即教師講授和學生回答穿插進行,是一種互動啟發性的討論方法。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答疑解惑,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式。二是課堂演講討論,教師提前擬定“中國夢”的研討題目,由學生課下分組討論,課上闡述討論成果,并接受同學的問詢。這種方式教學目標明確,也鼓勵學生思考有利于調動學習主動性。三是提問式教學法,有教師課堂提問,一人主答,其他同學可以互相補充和提出質疑,引起學生的討論。四是案例討論,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展示案例和相關的視頻,讓學生就展現的內容進行討論,從歷史和現實的現象中理解“中國夢”的相關理論。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和學生的特點選用一種或幾種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才能生動活躍、富有成效。
2、實踐式教學。
要將“中國夢”真正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單靠課堂的講授是遠遠不夠的,學生不能對“中國夢”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的認識上,要通過實踐教學,使大學生積極的投入到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去。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做實地的調研,如近幾年家鄉的變化,周圍親戚朋友的幸福指數等。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觀考察周邊農村、工廠、科技公司,讓學生走出象牙塔深入社會。教師還可鼓勵和指導學生參加公益活動和志愿者活動。
3、示范式教學。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個人、一個故事、一段話語,看似平凡簡單,卻能點燃許多人心中的激情與夢想。“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榜樣不僅是一面鏡子,也是一面旗幟。在教學中,教師不僅可以在歷史和現實生活中找尋榜樣,也可以在校園生活中樹立榜樣,以他們鮮為人知的故事,激勵更多的大學生揚帆追逐夢想。在榜樣的示范作用下,引導大學生通過認知、實踐、反思、修正等自我行為,實現自我認識、自我激勵和自我超越的自我教育過程。這樣就可以將對大學生單向、被動的思想政治教育轉化為大學生主觀發展的意愿和行為。
4、現場教學。
教師可以利用當地歷史遺跡和標志性的企業等場所進行現場教學。例如長春市的偽皇宮,可以在現場講述日本殖民東北的歷史;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展現新中國的工業成就和汽車行業的發展和新面貌等。使學生近距離的觸摸歷史感知現實,彌補傳統教育呆板、內容空洞、針對性不強的弱點。
三、拓展教育平臺,增強“中國夢”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除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外,還應拓展教育的平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利用校園海報、板報展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歷程;介紹和推出“中國夢”主題文藝作品;組織開展以“我的中國夢”為主題的演講等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組織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深入農村、深入基層,開展參與式觀察和服務式體驗,感悟“中國夢”。利用校園網絡、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技術,開展以“中國夢”為主題的教育活動,通過學生的獨特視角和全新創意,展現“中國夢”。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項目“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與方法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GH13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