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太康縣遭遇了干旱,全縣人民在政府號召或自發的前提下進行抗旱,在這個過程中,全縣的抗旱設施不足,配套設施不完善,及有些設施年久失修不能用等問題嚴重突出,導致抗旱工作不能及時完成。結合太康縣實際情況,就太康縣抗旱設施及管理辦法談幾點看法。
一、抗旱能力存在的問題
1.農田灌溉體系不完善。太康縣下轄23個鄉鎮,768個行政村,耕地面積113390多萬平方米,是河南省農業大縣,所以農業產量受氣候條件的影響較大。根據調查,太康縣境內農田機井有一萬多眼,但有一小部分機井的配電設施老化、損害或者被破壞,由于缺乏資金補充,所以這些機井不能及時配套、修理,給抗旱造成很大的障礙。
2.干旱時期水資源不足。隨著經濟的大力發展,水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多,由于水資源隨季節變化比較明顯,所以遭受干旱的季節,水的供需關系十分緊張,水源不足,地下水缺乏,抽不出水。
3.抗旱設施管理水平不高,管理體制和機制不完善。水利基礎設施抗旱能力低,反映了工程本身硬件的問題,同時也反映了管理以及體制問題。大部分地方抗旱還是采用漫灌的形式;由于農村人們的節約用水意識淡薄,平時水利設施及水資源浪費嚴重,以至于一些溝、河被填平或者沒有水或者都是污水,不能用于農田灌溉,使得水資源的優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調度不能落到實處。
4.抗旱設施的投入沒有一定的保障制度。水利工程建設資金主要來自國家投入,地方財政撥款。由于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投資幾乎零回報,所以,長久以來,導致農田水利建設與管理投入嚴重失調,水利基礎設施缺乏保管和維修,時間長了,加上風吹雨淋,導致設備老化和損壞,以至于報廢,出現“有人建沒人管理”的現象。
二、如何提高抗旱能力
針對抗旱時存在問題,我們需要建立合理、科學、有效的管理保障措施,注重投入,從多方面入手,提高水利工程的蓄水、輸水、配置水和供應水的保障能力,形成比較完善的農田抗旱灌溉體系。并且加強建設后的管理。
1.多方面加強水源工程建設。干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水,所以,首先要加強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充分利用自然水、有效攔蓄地表水、合理開采地下水,建立和完善群眾參與建設水生態系統的制度。通過建立機制、積極引導,鼓勵群眾參加水量分配、用水計量、用水監督,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增強農田抵御自然災害的有效途徑。
2.做好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利用農田水利建設,及時對現有供水、灌溉設施進行維修,抗旱設施不足的地方,投入一定的資金打井,以提高抗旱能力。
3.通過宣傳、教育,提高人們的節約用水意識,珍惜水資源的意識,自覺地把“節約水光榮、浪費水可恥”,變成每個人的實際行動。讓每一個人認識到,節約用水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減少水資源的無效流失。
4.加強管理,完善制度,建立水資源監測系統。氣象部門加強天氣預測,要準確做出天氣預報,旱情分析,做到早準備、早行動,保證抗旱工作順利進行,并且根據當地氣象情況,適時增加人工降雨,增加降雨量,緩解旱情。
5.結合各村實際情況,建立抗旱服務體系。要加強對抗旱服務組織的正規化、規范化建設。還要加強抗旱服務網絡建設。組織開展抗旱服務,抓好抗旱設施的維修、保養,機具零配件以及抗旱物資儲備檢查工作,為及時展開抗旱救災工作做好準備。
旱情不是年年有,但是我們的農田水利抗旱設施要做到有備無患。俗話說得好:“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提高農田抗旱能力,人防是關鍵,只有做好抗旱救災準備,才能在有旱情時,做到保豐收促穩定。總之,我們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實提高水利設施為農業服務的能力,建立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解決出現的旱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