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睢縣種植的主要農作物,常年播種面積56028萬平方米。近年來,隨著睢縣小麥單產的連年提高,對小麥的施肥技術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據我縣推廣的小麥品種的栽培特點、需肥特性和農業生產實際,在小麥科學施肥方面總結出以下技術措施。
一、施足施好底肥,打好產量基礎
農諺說“三追不如一底”,無論高產田還是中產田,在苗期由于根小吸收力弱,為促使幼苗早分蘗,早生根,培育壯苗,必須保持足夠的氮、磷、鉀營養。要施足底肥,使麥苗早生快發,冬前有一定數量的健康分蘗,并為春后生長成穗、增粒、增重打下基礎。底肥要求一是足,二是全。結合深耕施足底肥,若底肥施得不足,以后相應增施追肥,效果也不如施足底肥效果好。底肥用量要占施肥總量的60%~70%,根據睢縣農業局土肥站對全縣土壤化驗結果,小麥每667平方米產量500~600千克的目標,小麥底肥施用量參考指標為:每667平方米粗肥5立方米以上(三輪車三車),尿素7.5~10千克,或者碳酸氫銨40千克,含磷量12.5%以上的過磷酸鈣50千克,氯化鉀或者硫酸鉀10~15千克,硫酸鋅微肥1千克,或者含氮25%、磷14%、鉀6%的復合肥50千克。玉米秸稈還田的地塊,要適當增加氮肥的用量,以防麥田苗期發黃。
二、巧施追肥增分蘗、增穗數
麥苗返青后,根據苗情追肥:返青前每667平方米總莖數小于45萬,葉色較淡、長勢較差的三類麥田,應及時進行肥水管理,春季追肥可分兩次進行。第一次在返青期,隨澆水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5~8千克。第二次在拔節期隨澆水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5~10千克。返青前每667平方米總莖數在45~60萬,群體偏小的二類麥田,在小麥起身期結合澆水每畝追施尿素10~15千克。返青前每667平方米總莖數在60~80萬,群體適宜的一類麥田,可在拔節期結合澆水每667平方米追尿素12~15千克。返青前每667平方米總莖數大于80萬、葉色濃綠、有旺長趨勢的麥田,應在返青期采取中耕鎮壓,推遲氮肥施用時間和減少氮肥用量,控制群體旺長,預防倒伏和貪青晚熟。一般可在拔節后期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8~10千克。受到早春凍害的小麥應立即施尿素5~10千克和澆水,促進小麥早分蘗,提高分蘗成穗率,減輕凍害的損失。對底肥未施磷肥或缺磷田塊要追施磷酸二銨。未施鉀肥的或少施的建議在返青或拔節期追施氮鉀復合肥;要結合紋枯病防治、一噴三防等手段進行根外追肥,補償磷鉀肥;沒有灌溉條件或無有效降水,可在春季采用葉面噴施尿素和磷酸二氫鉀,起到以肥濟水的作用。缺硫麥田,如底肥沒有施用過磷酸鈣、硫酸鉀、硫基復合肥等,應在第一次追肥時選擇施用硫酸銨,每667平方米施硫用量2千克左右。旋耕后不耙地,由于播種過深出現的深播弱苗,分蘗少,苗勢弱的田塊建議返青期追施尿素10~15千克。
三、根外追肥,促進籽粒灌漿,提高千粒重
在小麥的生育后期主要采取根外追肥的方法,究竟追施何種肥料,要“看天、看地、看長相”,根據具體情況而定。“看天”就是要根據天氣情況進行追肥,應選擇在晴天無風時進行,雨天噴肥效果不好,噴肥也可和后期病蟲害防治結合進行;“看地、看長相”就是根據土壤營養狀況、小麥長勢、長相而確定追施肥料的種類和數量。抽穗到乳熟,如葉色發黃、脫肥早衰麥田,重點應噴施氮素化肥。每667平方米可用50~60千克的1%~2%尿素或2%~4%硫酸銨溶液進行噴施,增產效果十分顯著,一般噴1~2次可增產小麥5%~10%,高的可增產20%左右。沒有早衰現象的高產麥田和有可能貪青晚熟的麥田,不再追施氮素化肥,可重點噴施0.2%~0.4%濃度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或5%的草木灰水,每667平方米50~60千克,都能獲得一定的增產效果,一般可提高千粒重1~3克,增產5%以上,高的可達15%。施氮肥較多的缺磷麥田應重點噴施2%~4%的過磷酸鈣溶液,每667平方米50~60千克,也能達到促進籽粒灌漿、提高干粒重的效果。中、低產麥田可用氮磷混合噴施,對促進籽粒灌漿、延緩植株衰老有十分明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