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在位時,有一個大臣名叫劉沆,非常聰明能干。據說他母親生他的時候,夢見唐朝宰相牛僧孺穿著官服進了他們家,然后他就出生了,所以大伙都說他是牛僧孺轉世。
牛僧孺是名相,擅長斷案,可巧的是,這個劉沆也擅長斷案。比如說有一年,劉沆去湖南衡陽當市長,接了一宗不動產案子。這宗案子其實是二十年前的舊案,已經被很多任領導審理過,但是始終沒能審出結果。為什么審不出結果呢?因為缺乏證據。
案情很簡單,大意如下:
張三是個地痞無賴,欺負鄰居李四不識字,偽造了一份地契,偷偷地將李四家的土地轉移到自己名下,等李四一死,他就去奪地。李四的兒子李小四肯定不答應啊,質問道:“你憑什么奪我們家的地?”張三拿出那份假造的地契,地契上寫著某年某月李四把地賣給了張三,賣了多少錢,當時都有誰在場作證,寫得一清二楚。李小四哭了:“我爸什么時候賣過地?。课以趺床恢溃氵@地契肯定是偽造的,我去衙門告你!”張三說:“地契上還有你爸的手印呢,不管你告到哪里,都是我有理?!?/p>
張三有地契(雖然是偽造的),李小四沒地契,所以他告了二十年都沒有告贏,他家的土地最終還是被張三占了。
劉沆審理這個案子的時候,一眼就看出張三不是個好東西,可是斷案不能憑感覺,得靠證據,他要想辨別張三手里的地契是不是偽造的,就得核對上面的手印是不是李四的,可惜李四早就死了。如果李四當年辦過土地證,如果衙門里存放著每一宗不動產的登記簿,那更好辦,直接核對土地證和登記簿就行了??上纬]有土地證,更沒有登記簿,不但宋朝沒有,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沒有這些東西,古代中國唯一可供證明產權歸屬的文件就是地契和房契。
怎么辦呢?難道就任憑張三強占李小四家的土地嗎?劉沆想了一個主意,他讓張三拿出最近二十年來繳納地稅的稅單,以此來判決產權歸屬。這招兒太有效了——假如李四當年真的把地賣給了張三,肯定也會把繳稅的義務“過割”給張三,不可能地都賣了,還替張三繳稅。結果呢,張三自然拿不出稅單,隨即被劉沆以巧取豪奪的罪名關進監獄。至于那份土地,當然要物歸原主啦!
鑒于古代中國沒有土地證,沒有登記簿,一旦發生不動產糾紛,只能靠契約來判決,而契約是可以造假的,你偽造一份賣契,就能白占別人的地皮和房子,如此荒誕的案例在中國古代史上屢見不鮮。
宋太宗在位時,一個名叫趙孚的法官就曾經感嘆說:“莊宅多有爭訴,皆由衷私妄寫文契,說界至則全無丈尺,昧鄰里則不使聞知,欺罔肆行,獄訟增益?!彼囊馑际钦f房地產糾紛越來越多,幾乎每一宗糾紛都涉及虛假契約,而且官方又無從查考,很多案件只能懸而不決。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趙孚上奏太宗,建議進行不動產登記:將每一宗不動產交易都登記在冊,當民間發生糾紛時,以官方登記簿為準,凡跟簿冊不一致的,一律視為偽契。
宋太宗采納了他的建議,隨即頒發圣旨:“應典賣倚當莊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錢主,一付業主,一納商稅院,一留本縣,違者論如法?!币院鬅o論不動產買賣還是不動產抵押,一律要簽四份合同,一份交給買方,一份交給賣方,一份交稅務局備案,一份交縣政府備案,否則以違法論處。
宋太宗的做法非常合理,也非常有意義,既有利于明晰產權、減少糾紛、保護民產,使其免遭巧取豪奪,又有利于增加稅收——過去老百姓為了逃交契稅,買賣房屋很少過戶,現在好了,交易雙方必須拿著契約去衙門登記,想偷稅漏稅也不可能了。
可惜的是,太宗的圣旨并沒有真正推行下去,直到他駕崩,甚至直到三百年后宋朝亡國,“天下契書之奸巧一如往時。”不動產交易很多,不動產登記很少,虛假契約一如既往,民間糾紛一如既往。
宋朝以降,每個朝代隔三差五都會呼吁一回不動產登記,結果都沒能實現。包括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國民政府先后四次頒布《不動產登記辦法》,讓“一切公私房屋之所有人向地政局作確定之報告,請領登記證,并照章納稅”,響應者依然寥寥無幾??梢钥隙ǖ卣f,中國歷史上每一場不動產登記最后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的。
不動產登記利國利民,意義重大,這樣的好政策為什么總是推行不下去呢?我講一件往事您就明白了。
我大學畢業那年,曾經參與豫南某市土地規劃的修編工作。這項工作的第一步是摸底——摸清當時當地都有多少土地,哪些土地種了莊稼,哪些土地蓋了房子。
摸底是很簡單的,因為土地局有圖有賬,理論上講,年年都更新,你想查哪塊地現在是什么樣子,一翻臺賬,一查地籍圖,一清二楚??墒钱斘覀冞@些技術人員拿著臺賬和地籍圖去現場踏勘的時候,立馬崩潰了:檔案跟現實差著十萬八千里,檔案上登記的是耕地,我們看到的是工廠;檔案上寫著張三在承包這塊地,實際上這塊地早就轉讓給了李四。
我找地籍科咨詢:“不是說土地檔案年年都要更新嗎?”地籍科長苦著臉說:“我們科就這幾個人,哪有力量更新???別說我們這兒了,你去其他地方看看,地籍圖和臺賬基本上還是十年前大普查時搞的,這些年都是年底復印一套交差完事兒,要說年年都變更,一缺人手,二沒經費,根本不可能嘛!”
我說的這件往事離現在都有十幾年了,那時候電腦尚未普及,GPS價格昂貴,地籍圖更新起來費時費力、耗資不小,基層部門為了省錢,只能長期拖著不辦,使檔案跟現實完全脫節。
十幾年前尚且如此,那一百年前呢?一千年前呢?受技術力量的限制,土地登記和更新工作自然更加難做。沒錯,二十五史里詳細記錄著歷朝歷代的土地數據,可是您知道那些數據跟史實有多脫節嗎?宋朝商品經濟那么發達,中央財政那么富裕,全國性的土地普查僅僅搞過三次,平均每一百年才搞一次而已。至于房屋普查,一次都沒搞過,因為技術太弱,花錢太多,政府搞不起。
除了技術原因,古代中國在制度上也存在大缺陷:官員不受百姓限制,搞不搞不動產登記,怎樣搞不動產登記,老百姓說了不算。本來搞不動產登記有利于保護私產,對老百姓是有利的,可是地方官嫌麻煩,陽奉陰違,朝廷政令就流于形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