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畜”肉食提供的蛋白質,不僅數量上遠比“五谷”來的多,而且質量上也明顯優于“五谷”提供的植物性蛋白,所以更適合人體的需要。
我們中國人素來就有無肉不成席的傳統,很多人對肉絲的偏愛,遠遠超過五谷雜糧和蔬菜水果。偏愛肉食,當然不妥,但肉類食品,對保證人體營養確實十分重要。兩千年前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就強調:“谷肉果菜,食養盡之。”這就說,補養人體,既要谷糧、蔬菜、水果這三類素食,也要畜類動物這些葷食。所以《黃帝內經》又特別提出“五畜為益”。就是說,畜類動物食品對人體是大有補益的。
歷代醫藥書籍對肉絲的補養功效都有記載。
我們以雞肉和牛肉為例。《隨息居飲食譜》說“雞肉補虛,暖胃,強筋骨,續絕傷”;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盛贊雞肉是補養佳品。《本草拾遺》稱贊牛肉“補虛,令人強筋骨,壯健”。《本草經梳》又指出:“牛肉乃牛之血液所化……滋潤五臟,主補虛羸。”
“五畜”并不局限于五種家畜,實際上是泛指,各種動物性食品都屬于五畜之類。一般來說,畜類肉食分為九種:四條腿的,兩條腿的,還有沒有腿的。
先從脂肪含量的角度來說,兩條腿的雞鴨鵝所含脂肪比較少,四條腿的豬羊牛脂肪比較多。豬的脂肪是最多的,沒有腿的魚,脂肪含量是最少的。動物脂肪多的肉食吃多了,不僅容易發胖,血脂增高,動脈硬化,還會增加患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風險。
再從蛋白質的含量和質量來說,大部分沒有腿的魚類不僅蛋白質含量多、質量高,而且最容易被人體吸收。兩條腿的雞鴨鵝,脂肪少,蛋白質的含量也比四條腿的豬羊之類更多些。
現在有些喜歡素食的人,覺得從蔬菜水果中也可以獲得蛋白質,這種看法是有問題的。蔬菜水果所含的蛋白質數量極少,其質量也無法和肉食相比。人體需要足夠的蛋白質,尤其是優質的蛋白質。蛋白質的優劣關鍵在于含有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是否全面,比例是否恰當。而“五畜”肉食提供的蛋白質,不僅數量上遠比“五谷”來的多,而且質量上也明顯優于“五谷”提供的植物性蛋白,所以更適合人體的需要。古人所說“血肉有情之品最為補人”,確有科學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