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采訪了幾百個世界名人,他們說了那么多話,在我看來都不如崔琦先生的話感人。
這是一個讓我難忘的故事,是著名電視主持人楊瀾講的。作為高端電視訪問節目主持人,楊瀾已采訪過幾百位全球名人,其中包括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前國務卿基辛格、布熱津斯基等等,她也采訪過我。在幾百個世界名人中,楊瀾最難忘的是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崔琦。
崔琦出生在河南寶豐縣,乳名叫“驢娃兒”,知道10歲也沒有出過自己的村子,每天幫助父親做農活,養豬放羊。他12歲的時候,姐姐為他找到一個機會,可以讓他到香港的教會學校去讀書。他的父親是一位不識字的農民,覺得家里就這么一個兒子,已經到了幫干農活的時候,不愿意放兒子走。但他的母親對兒子有更高的期望,堅持要把兒子送出去念書。小崔琦舍不得離開家,母親就安慰他說,下次麥收的時候你就可以回來了。然后母親把家里剩下的一點糧食給他做了幾個饃,裝在小包袱里。這樣小崔琦就跟著親戚遠走他鄉,坐了一個星期的火車到了香港。但他沒有想到的是,從此他再也沒有機會回到自己的家鄉,而他的父母就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的大饑荒中餓死了。
楊瀾試圖從傳統成功學的角度解析崔琦,就問他:“有沒有想過,如果當年目前沒有堅持把你送出來讀書,今天崔琦將會怎樣?”此時,她內心期待的回答或許是知識改變命運。但是他卻說:“其實我寧愿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民。如果我還留在農村,留在父母身邊,家里有一個兒子畢竟不一樣,也許他們不至于餓死吧。”崔琦后悔的留下了眼淚。
楊瀾也流淚了。她這時多么希望當時聘請的兩位美國攝影師
能夠推出近景,來一個特寫鏡頭。楊瀾問兩位攝影師:“你們聽不懂中國話,怎么會拍下這一感人的場面?”攝影師回答說:“你們不是在談論媽媽嗎?在全世界,‘媽媽’這兩個字都是相通的。”
這次訪談讓楊瀾的心靈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諾貝爾獎也好,科學成就也好,社會承認也好,都不足以彌補崔琦先生失去的親情和永遠的心痛。這就是一個有良心的人表現出的人性,是人性中的溫暖,這種溫暖同樣感動我。我認為這么感人的故事任何編劇都編寫不出來,楊瀾采訪了幾百個世界名人,他們說了那么多話,在我看來都不如崔琦先生的話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