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坊鎮政府全力推進環境樣板創建工作,具體做法可概括為:環境立鎮、組織健全、責任明晰、多元投入、因村制宜、惠及民生。值得借鑒之處有三:
一是想得細,科學決策,準確把握生態文明建設要點,始終以環境建設促進經濟和社會面發展。環境落后“臟、亂、差”是城鄉差距在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上的集中體現,根本原因是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因此,在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必須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結合,方可切實提高農民生活質量。馬坊鎮把工作重心放在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上,狠抓商業開發項目,在大力建設北區物流園區、推進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加快南區西片城鎮化步伐;重視頂層設計,統籌謀劃鎮域土地規劃整理,科學布局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保證村級留有環境建設修復場地,形成了合理的產業與城鎮化融合的格局。
二是抓得深,向深層次改革創新要動力,深化招商引資,傾全力推進城鎮化建設。農村環境建設難在資金短缺與環境問題突出,工業污染和生活垃圾堆積,嚴重影響農民生活質量。對此,馬坊鎮大膽創新,實施多元投融資機制,破解錢從哪里來的難題,資金到位,真金白銀投入農村清潔衛生工程。大膽創新工作方法,在工程上讓百姓得到實惠,小到栽一枝玫瑰3毛錢,收一袋垃圾給2元補貼;大到小龍河濕地公園、密三路兩側綠地養護。深抓出實效,使得生態文明建設環境第一的理念在百姓心里扎了根。
三是做得實,狠抓項目建設,完善城建區基礎設施,重點解決各村生活污水明溝排放臭水橫溢、蚊蠅肆虐問題,在硬化村中道路的同時鋪設排污地溝,加設垃圾收集站點,實現生活污水、垃圾和禽畜糞便排放的集中無害化處理。制度管理精細化、精致化,建管并重、以建促管,短短兩三年,實干見實效,百姓得實惠。
想得細,抓得深,做得實,生態獲實效、民生得實惠。“美麗馬坊”樹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指導農村城鎮化建設的模板,體現了主人翁認真做事的態度和辛勤努力的程度。作為“產城融合”試點,全鎮萬眾一心,上至鎮村干部下至村民百姓已然樹立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價值觀,連環效應是拓展了二、三產業發展平臺,利于資源綜合匹配、效率最高,伴隨土地增值,技術、信息、資金、人才、商品物資匯集,確立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先導機制,以城建綠、以綠立鎮,探索出了可資借鑒的發展之路。
(攝影:徐春芳)
(責任編輯: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