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暑期,放假獨自在家的學童成為父母上班時難舍的牽掛。但在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林泉社區,父母只需每天早上將孩子送到社區內的“四點半學堂”,6名專職教師就會全天照顧孩子的學習、生活,中午社區還為孩子提供免費午餐。
辦事有服務大廳,活動有文化廣場;老人有日間照料中心,兒童有社區學堂和幼兒園,隨著新型社區建設的不斷完善,更多日照居民享受著社區生活的便利和幸福。
作為全國唯一的農村社區管理服務創新實驗區,日照市針對農村社區發展的瓶頸問題,積極創新,以并村建社區為切入點,以組織健全為突破點,以服務完善為關鍵點,以民主治理為創新點,以社區善治為提升點,建立以社區治理體制為核心,以社區組織、社區服務、社區民主與社區善治四個機制為主要內容的“一個核心、四個機制”社區治理服務新模式,推動村莊管理體制向社區治理體制轉變、治理結構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公共服務由城鄉二元分割向均等化轉變、“替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轉變、社區治理由經驗化向專業化轉變。

并村建社區
探索農村社區新模式
日照市涉農行政村有2847個,其中,1000人以下的占71.48%,28.52%的村莊人口在500人以下,村莊數量多、規模小、分布散,治理難度大,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為破解這一現實難題,日照市以編制規劃為抓手,并村建社區為切入點,在先行試點的基礎上,充分尊重群眾的意愿,根據自然文化資源、經濟發展水平、居民生產生活習慣、交通狀況等條件,將2847個行政村統一規劃為402個社區,54.6%的社區直接選舉產生社區村(居)委會,原行政村變為自然村。同時,18%的條件成熟村推進并居,形成新的農村治理服務模式。
日照經濟技術開發區奎山街道牟家小莊村、東石嘴子村、嶺二頭村3個行政村,地理位置相近,村民往來密切,98%的村民對“合村”持支持態度,2013年12月合村后,真正實現了村民“就地城鎮化”。
在林泉社區的學堂內,100余名兒童在6名老師的帶領下,正安靜地寫著作業。針對每名兒童的學習情況,老師還有重點地對其進行輔導。社區書記賈昌友介紹,林泉社區由3個村莊合并而成,經過發展,目前社區建有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和幼兒園,還針對居民的實際需求,開設“四點半學堂”,上學時由3輛校車每天將社區內的小學生接到學堂,由6名教師負責輔導學生作業。暑期時,學堂全天開放,除輔導學生功課外,還開設有文明禮儀、安全自護、文體手工等特色課程。
針對以往部分村莊的管理服務全部由村“兩委”成員負責,群團組織不健全,管理服務越位、缺位等問題,日照市以健全社區組織為突破點,探索建立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自治組織為主體、群團組織為紐帶、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為補充的“五位一體”社區組織體系,推動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服務由村“兩委”單一承擔向多元共擔轉變。目前,全市共有23個農村社區黨委、379個社區黨總支,219個社區村(居)委會、183個社區管理委員會,各社區均配套成立了共青團、婦聯等組織。3833家農村經濟組織發揮了經濟帶動作用,1822個社區社會組織承接了公益服務、文體健身、慈善救助、法律維權等社會化服務,既為政府購買服務奠定了優質資源基礎,又為社工專業人才發揮作用提供了重要平臺。
建設社區服務中心
把公共服務送到農家門口
在東港區河山鎮申家坡社區,寬敞的文化廣場四周鮮花盛開,綠樹成蔭。社區內的活動室、健身室、娛樂室等一應俱全,滿足居民不同的文化需求。社區負責人邵澤連說,社區內設立的信息服務大廳,相當于將公共服務搬到家門口,讓居民不出社區即可享受各種服務。
為滿足群眾的服務需求,日照市狠抓社區服務載體搭建、服務體系完善以及信息平臺建設,形成以社區服務中心為依托,政府公共服務與志愿互助服務、市場化服務“一體兩翼”為主體,信息化為手段的社區服務體系。目前,全市建起以“一廳一場兩欄十室”為主要項目的社區服務中心384個,平均每個社區覆蓋6.6個建制村、5233人。全市配備社區工作人員2000余名,把以社會救助等為主的6大類55項政府公共服務全部通過社區綜合信息平臺實現一站式、網絡化辦理,如農村低保、居住證、老年證等與群眾關系密切的服務,社區均可直接辦理或代辦。
針對過去“替民做主”現象過多、基層組織權力運行不公開、基層矛盾頻發等問題,日照市還探索建立社區職責、準入、自治和民主協商四個清單,為村民自治保駕護航,推動還權于民,促進“替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轉變。社區通過村民(代表)會議等不同形式自我決策21項重要事項,并對組織建設等關系村莊發展的重大事項實行分層民主協商,“大事小情”由民做主,民主協商的氛圍在農村社區日漸形成。
東港區西湖鎮董家嶺村是一個只有46戶居民的庫區移民小村,地處丘陵,村莊破爛,村道坎坷,沒有自來水、超市、衛生所等基礎服務設施。為改變董家嶺村村民的生活條件,大石社區村委會提議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將董家嶺搬遷至社區駐地大石村,對是否搬遷、如何搬遷以及怎樣安置補償等問題,按照分層民主協商的辦法,由社區村委會協調、自然村群眾協商確定,達成一致意見公示無異議后組織實施。而在該鎮小花社區,自2012年以來,交由群眾決策的122項事項中,有5項未獲通過,真正實現了由民做主。
“五社聯動”參與
初步實現農村社區“五化”
在新型社區建設中,日照市積極推廣“五社聯動”機制,社區為社會組織提供場地、資源,指導并組織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建設,社區社會組織吸納社工、社區志愿者提升參與水平,社區社工、社區志愿者通過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社區內“兩代表一委員”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形成以社區為平臺、社區社會組織為載體、社區社工為支撐、社區志愿者為補充、社區“兩代表一委員”為橋梁的“五社聯動”多元參與、共同治理的社區治理新機制,使單一型、經驗型傳統村莊治理方式向多元化、專業化的現代社區治理方式轉變。
通過開展農村社區管理與服務創新實驗工作,日照市在探索建立農村社區治理服務體制機制的同時,初步實現農村社區“五化”,形成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格局。實現公共資源集約化,將有限的公共資源集約投放,在重點抓好社區服務中心建設的基礎上,引導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向社區駐地集中,社區成為農村基層經濟、政治、商業、文化、教育和服務中心,使“年年建新村、年年不見新村”現象成為歷史。
截至2014年底,日照市建成農村幸福院200個,“一刻鐘”公共文化服務圈覆蓋率達97%,農村視頻監控實現全覆蓋。實現公共服務便捷化,搭建政府公共服務向農村、向基層延伸的平臺,能辦理的項目社區均可直接辦理或代辦,群眾辦事遠、辦事難的問題得以解決;實現社區治理陽光化,打破原有行政村界限壁壘,把工作置于陽光下,增強了社區治理的透明度、公正度,有效解決了過去村干部不作為、亂作為導致矛盾頻發問題;實現農民生活文明化,將農民從一家一戶小圈子引入社區這個大圈子,農民的思想觀念、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等逐步由閉門鎖戶向現代文明轉變;實現農業發展產業化,分散在一家一戶的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各生產要素在更大空間范圍內合理配置、集約利用,促進了農業發展、農民增收。
(責任編輯:徐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