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導入】
中國是橋文化的發源地,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美稱。在神州大地上,各式各樣的橋梁編織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連接著祖國的四面八方。橋,具有的不僅僅是實用功能,更承載著太多的人文內涵。
請以“說橋”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寫作指導】
一、構思多角度。從“橋”的含義看,一是指橋梁,架在河面上,連接兩岸的建筑物。如在山澗有獨木橋,在河面上有石橋等。二是指能起溝通作用的人或事物(虛化的橋)。如友誼之橋、親情之橋、信息之橋等。
二、寫作多角度。一是以“橋”為中心,分別從橋的起源、歷史變遷、結構特點等方面,向讀者作介紹,或通過橋在不同時代的演變來突出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科學的力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二是以“橋”為線索,寫一件與“橋”有關的故事,傾訴令人難忘的情思等。三是以“橋”作比喻,拓展到社會生活中,寫社會上發生的種種事情,表達自己對社會、人生的看法等。
【佳作欣賞】
老 橋
□蘇斯杰
我靜靜地走在衰敗的老橋上,恍然間聽到了老橋的心聲:“繁花落盡,吾已為強弩之末,又有孰能陪我?”陣陣嘆息聲叩開了我回憶的大門。
早在孩童時期,我便熟識了這座橋。每每晚飯后,外祖母就背著我到橋上玩耍。當時的老橋光彩照人,青褐色的石板,惟妙惟肖的小石獅在夕陽的照射下恍如鍍了金一般閃閃發光。我常常與外祖母一起看那歡快的魚兒在橋底下嬉戲;看自己黑乎乎的影子在水中來回晃動;我還時不時地在橋上與自己的影子賽跑……外祖母總是慈愛地包容著我的一切。玩久了,累了,我便趴在外祖母堅實的背上,彼時我發現地上的影子有了奇妙的變化——外祖母微駝的背竟彎得像座橋?!皹蛏蠘蛏蠘颉毕胫胫?,我漸漸進入了夢鄉,臉上掛著幸福的微笑。
時間的梭子飛快地在歲月的綢布上滑動,悄然之間,我家已搬到縣城好久。盡管快樂的回憶一直促使我心中“回家”的苗兒成長,但卻始終被種種沉重的石頭壓在身下,直到那一天,堅石被擊碎,苗兒破土而出!
那天,外祖母摔倒了。接到消息后,我們立刻趕回家鄉。遠遠地,看到外祖母正靜靜地望著窗外,眼神里滿是期待。她的背徹底駝了,看著她那滿是溝壑的臉龐,看著她那瘦弱無力的身軀,我的心中仿佛爬滿了一條條長著尖刺的荊棘,正一刻不停地刺痛著我。外祖母看見了我們,頓時兩眼放光,雙眼不停地搜索著,一遍又一遍。當她看見我瘦小的身軀徑直朝她奔來時,眼睛徹底紅了,仿佛想向我傾訴些什么,但卻硬生生又咽了回去,隨之發出一聲嘆息:“唉!又沒啥事,耽誤了我小外孫的功課呀!”我蹲在外祖母身旁,緊緊地握著她的手,不語……
時間飛快逝去,外祖母也漸漸睡去。抓住閑暇,我走出門,再次與老橋相遇,卻發現它竟變得這般不堪——星羅棋布的青苔,滿是灰塵的橋身,一陣陣寒風吹來,刮得它似乎也在發抖。我的心不禁一陣絞痛:“老橋已經淪落成這樣,正像漸漸老去的外祖母,我們又能和它在一起多久呢?”
夕陽西下,我駐足在歷盡滄桑的老橋之上,久久不肯離去。
落紅無聲,敗草無息。于此黃昏之際,老橋,我陪你!
【指導教師:章麗珍】
點評
作者與外祖母祖孫情深。滄桑的老橋上留下了祖孫倆太多的回憶。老橋邊的風景有多美,外祖母與“我”的感情就有多深。文章多處寫景,情景交融,表達了“我”對外祖母的依賴與思念。外祖母摔倒后我們回去看望她的一段,細節描寫突出,字里行間流露出外祖母熱切盼望親人在身邊的感情,給讀者以深思。
【素材積累】
1.春天,春風喚醒了沉睡的生命,樹上的新芽急切地探出了身子,萬物復蘇,生機勃勃。我脫去冬天那厚實的棉衣,奔跑在陽光下,沐浴在春風里,呼吸著故鄉獨有的清新空氣。故鄉的橋上,光滑的大理石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寬闊的橋面上來往的人群絡繹不絕。我漫步于橋背之上,感受著橋身散發出來的古樸與典雅的氣息,傾聽著河水從橋下流過時愉悅的叮咚聲,心曠神怡。
2.遠遠望過去,寬闊平坦的橋面筆直筆直的,一直向前延伸開去,怎么也望不到盡頭。矗立在北橋頭路邊的兩個高大的橋墩,像兩個巨人,它們身上均勻垂下數十根鋼索,如同“千手觀音”的條條玉臂,與南橋頭的兩個“巨人”遙相呼應,它們共同拉起了這座長達30多公里的大橋。
3.家鄉還有一座小橋名叫宏濟橋。據縣志載,唐代孫思女按照家中老人的意愿,將準備辦壽宴的錢用來在渠上造這座橋。后歷經千百年的風雨,橋梁幾經修繕,至今還在發揮著作用。走在這座橋上,放眼望去,周圍是碧綠的田野,橋下清清的河水不停地奔流。兩岸垂柳依依,不遠處是村莊,幢幢樓房與這座古橋相映襯,盡情展現著家鄉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