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分析重慶商貿流通人才培養面臨的新挑戰基礎上,闡述了中國高校流通人才培養與課程體系設置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調整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人才培養 課程體系 調整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2-0023-02
一 重慶商貿流通行業及人才培養發展現狀
重慶,作為中國摩托車四大生產基地之一,同時承接著全球筆記本1/4的產量,在渝新歐鐵路開通后,掀起了新一輪物流發展的浪潮。運輸、倉儲、貨代、物流加工等物流企業迅速崛起。重慶港務物流集團有限公司、民生輪船有限公司、重慶交通運輸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重慶太平物流有限公司躋身國內先進物流企業行列。以長安民生為代表的一批具有現代物流特征的本土物流企業正在發展壯大,并積極參與跨國企業供應鏈管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入駐重慶。但在經濟全球化和全球供應鏈加快發展的形勢下,受經濟發展水平和物流業自身發展階段制約,全市物流業總體發展仍處于全國中等水平。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培養的落后。
1.人才質量無法滿足現代重慶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需求
隨著重慶的進一步開放,商貿流通業將要直接面對跨國流通集團競爭的巨大壓力。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未來商貿流通人才的培養、使用和管理等都呈現出國際化的趨勢,這就使商貿流通人才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一直以來,人才問題就是中國現代流通業發展中的一個“軟肋”。雖然中國現代商貿流通人才整體素質較過去有所提高,大學本科、具有中高級職稱的專業人才進入企業管理層的人數不斷增多,一些大型民營批發企業甚至還吸收了碩士以上高精尖人才參與企業決策,但目前現代流通業仍存在人才基礎薄弱、中高層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短缺等問題。
2.人才數量無法滿足重慶商貿流通業發展的需求
隨著現代物流、連鎖經營等新型流通方式的迅速發展,使中國各大企業對商貿流通人才的需求急劇上升,商貿流通專業人才的熱度直逼IT人才。未來3年,重慶市商貿流通人才缺口將達5萬人左右!面對上述人才需求的變化,提升和優化現有現代商貿流通業隊伍的綜合素質,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性戰略眼光,能適應國際競爭的商貿流通人才,是轉變重慶發展方式、鞏固西南經濟中心地位、走向世界的根本。
二 新形勢下,流通專業課程體系設置與人才培養的不適應性
在信息化時代,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重慶,商貿流通行業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很難滿足需求。主要表現在:
1.各學校所開設課程都大同小異,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
商貿流通行業所涉及的專業主要包括,物流管理、連鎖經營和電子商務等專業,鑒于招生火爆,很多學校都開設了物流管理和電子商務專業,所開設的課程也是大同小異。例如:物流管理專業一般都開設物流設備基礎、采購業務管理、物流市場營銷、供應鏈管理等課程,并沒有結合本地及當今時代的特色開設緊密結合時代需求的課程,如:財務會計基礎、國際貿易實務、電子商務數據庫技術、電子商務安全、電子商務視覺設計、電子商務概論、網絡營銷等課程。
2.授課人員過于單一,缺乏實踐經驗,無法滿足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在各大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師資,教育部對高職院校的定位是培養技能型高素質、高技術人才,著重人才應用能力的培養、實踐能力的提高。而現今各學校的教師基本上都是學校到學校,對社會、對企業需求了解甚少。而企業也因為各方面原因,不愿意接納學生實習,更不愿意員工到學校任職。這就造成一個問題,即授課人員過于單一,缺乏有實踐操作經驗的企業教師。
3.缺乏校企合作課程
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制定應在企業調研、專家研討的基礎上制定,而實際上,由于各方面原因,這兩個步驟基本上都被省略,而課程設置上更是閉門造車,基本上不存在校企合作開發課程,這就注定目前的人才培養與社會、企業脫節。
三 流通專業課程體系調整措施和建議
1.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調整
重慶商務職業學院根據重慶現今商貿流通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商貿流通行業人才需求的特征,及時對物流管理、電子商務和連鎖經營的課程體系進行調整。調整后的課程體系更重視人才培養中實踐操作能力的提高,增加了更多的實訓環節。如物流管理專業開設了物流倉儲與配送實務、物流運輸管理實務、物流信息技術應用、物流信息系統模擬實訓、貨物倉儲配送模擬實訓、物流設施與設備、物流成本管理、供應鏈管理實訓等實用性強的課程。
2.聘請企業兼職教師,鼓勵教師到企業中去
對普遍存在授課教師缺乏實踐經驗的問題,重慶商務職業學院采用聘請企業兼職教師,同時鼓勵教師到企業中去。對此,學校撥出專項經費用于企業兼職教師的聘任,不再是以往那樣只要是企業的人員,在學校掛個名就行,而是真正落到實處。學校領導及普通教師共同努力,尋找高素質、高技能的企業教師,簽訂兼職教師聘任協議,支付相應的費用,同時也要求企業教師承擔一定的授課任務,該授課任務以實踐課為主,兼理論課,還可開展多種形式的講座。
另外,重慶商務職業學院以多種形式鼓勵教師到企業中
去。每年至少有一名教師以全職形式到企業鍛煉一年,在此期間,基本工資照發,而教師每月需要向學校提交實習報告一份,一年期結束后,需提交總結一份,并且承擔一門相應的實訓課程,由相關教學部門共同考核其實習成果。同時,鼓勵教師在寒暑假期間或課余時間到企業掛職鍛煉,或者在企業兼職。
3.與企業合作,共同開發課程
與企業合作,共同開發課程,一直以來都是各大高校難以克服的難題。與企業合作實際上更多的是與企業教師的合作,我們在聘請企業兼職教師的同時,可以邀請他們共同研究,共同開發適合企業需求的課程,尤其是實訓課程。
參考文獻
[1]林小星.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建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職業,2009(36)
[2]鐘揚.浙西南高職院校農村流通人才培養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3(21)
[3]林新波.完善現代流通人才培養的必要性與路徑選擇[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1(9)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