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校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學生積極性的調動與興趣的提升往往會遇到一些問題。本文從校園學術氛圍淡薄、傳統教育束縛及學校資金缺乏三個方面進行研究分析,對普通高校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時遇到的問題進行探索,為探討在高校大力開展科技創活動的有效途徑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高校 科技創新 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2-0027-01
科技創新活動是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的有效載體。目前,該項活動已成為我國高校發展最快、潛力最大的一項學生活動。大學生參加科技創新項目、培養科技創新能力對于本科階段的專業知識學習與應用十分必要。因此,如何提高學生們的參與積極性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 學術氛圍淡薄
處在21世紀這個知識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高校的學術氛圍無疑會對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動力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學術氛圍淡薄則從根本上削弱了學生的創新萌芽。
1.校園學術氛圍淡薄使學生缺乏創新意識
所謂環境育人,讓孟母擇鄰而居三遷其所,使蓬生麻中不扶而直,高校的學術環境氛圍對大學生創新意識的熏陶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良好的學術氛圍對大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相反,淡薄的學術環境只會讓學生原本的創新意識萌芽逐漸消弭,學生的從眾心理對創新萌芽的吞噬亦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一所高校淡薄的學術氛圍形成之后,學生也將陶冶在這種學術氛圍之中,形成惡性循環。
2.校園生活的安逸使學生缺乏創新的動力與熱情
大學生創新動力來源于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多數原因是年輕好勝和不甘人后,如果高校有意識地引領學生參加學術活動去鍛煉自我,開發他們的創新熱情,則會顯著提升學生的創新素質,Shen Tsui-lien認為導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創意設計對于激發學生的創新動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與國外的名校相比,我們的高校在塑造學生創新能力方面所做的工作亟待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動力和熱情不會憑空產生,若高校的學術氛圍原本就淡薄,加之缺乏宣傳與教育的引領,就會營造一個安逸的校園生活環境,無法產生創新熱情。
二 知識儲備量薄弱
1.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缺乏發散思維
在創新思維的開發上,我國相對發達國家起步較晚,從發展良好的外國高校來看,除了整個社會的創新氛圍之外,關鍵還在于創新教育模式,他們在課程設置、教師教學等方面已經逐漸形成了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體系。
我國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接受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缺陷就是忽略了學生的創造性,扼殺了學生的發散思維。發散思維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培養出來的,傳統教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學生進入高校之后依然保留著過去的學習方式,因而高校也更難開發他們的發散思維。
2.知識儲備陳舊更加難以創新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新事物、新知識都在急劇增長,同時陳舊過時的知識也越來越多。知識有助于人們更好地改造世界是因為知識具有價值,所謂知識陳舊本質上就是知識價值的減少或喪失,若放任陳舊的知識充斥學生的頭腦,不及時更新,他們的思想就會停滯不前,難以創新。
當前教育模式下,知識儲備陳舊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因為書本知識的更新換代遠不及信息時代新事物的傳播速度,知識儲備原本薄弱的學生對于書本的盲目崇拜也導致知識更新的過程更加艱難。
3.知識儲備薄弱對創新勇氣的影響
從心理角度講,知識儲備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在某一領域的自信心,這種自信心能使人產生懷疑的勇氣,這種勇氣讓人突破陳舊的觀念而催生出新的想法,在自信與勇氣的推動下,新的想法才會得以實踐,而這種勇氣就是創新的勇氣。
在當前高校嚴進寬出的模式下,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相對薄弱,這種薄弱的知識儲備直接帶來的影響就是學生對于創新的不自信。從心理上學生覺得自己不具備創新的能力,也無法產生創新的勇氣。
三 學校資金與設備缺乏
學生創新是在對已有知識技能的熟練掌握基礎之上的。在普通高校中,由于學校資金與設備的缺乏,學生接觸一些先進設備的機會相對較少,對專業領域內一些前沿的事物缺乏領會,在這種基礎上創新活動的開展會相對較難。
現今的學生接觸的高科技比過去任何一代人都多,同時他們也更容易被新的高科技所吸引。缺乏資金與設備的高校在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時,除了本身科技項目的范圍受到局限之外,對于學生的吸引力也大打折扣,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參加活動的興趣。
參考文獻
[1]徐軍、陳蘭新、張俊顯等.高校學術氛圍對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影響作用[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3):81~84
[2]徐一.新形勢下大學生創新能力構成因素研究[J].中國商貿,2014(8)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