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節儉不僅是個人道德品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以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部分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從公共資源和個人消費兩方面對大學生的節儉意識與行為進行調查,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大學生節儉意識與行為不統一的原因,并提出了改進大學生節儉行為滯后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 節儉意識 節儉行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2-0044-02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生產力落后的早期社會,節儉是迫于生存壓力而產生的一種自發行為。在生產力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人們的素質普遍提升,但仍面臨著資源匱乏、環境污染加劇、生態系統退化的困境,而提倡節儉再一次成了一種為了生存而產生的自發行為。我們的節儉意識何時才能達到較高的自覺水平呢?這樣的現狀無疑給整個社會敲響了警鐘,使得提升社會公眾的節儉意識并使之內化為一種美德變得尤為迫切。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當是構建節約型社會的積極響應者和踐行者。為了了解和掌握大學生的節儉意識與行為,我們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的部分學生進行了調查。本文在現狀調查的基礎上深入探究了大學生節儉意識與行為不統一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議和對策,以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消費觀,并認真貫徹落實節儉美德。
一 大學生節儉意識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本文采用問卷法,對該校楓林校區的部分本科生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81份,回收率94%。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大學生在公共資源、個人消費方面的情況,以及大學生對節儉美德的看法和建議等。本次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是:按性別來分,男生136人,女生145人;按專業來分,文科89人,理科121人,工科71人。
1.大學生節儉意識的現狀
第一,公共資源方面的節儉意識現狀。該部分主要針對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節約紙張、節約糧食四個方面進行調查。在節約用水方面,當問及“在洗衣服的時候,你是否會一直把水龍頭開著”時,有43%的大學生表示“從來不這樣”,表示“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會這樣”有44%;在節約用電方面,有47%的大學生認為在關掉電腦時會關掉所有電源,52%的大學生會把手機調成省電模式,50%的大學生會隨手關燈;在節約用紙方面,有61%的大學生表示一般會注意節約用紙,58%的大學生會選擇雙面打印,另外還有40%的大學生表示會把平時沒有用完的本子收集起來做草稿紙;在節約糧食方面,當問及“在飯店吃飯沒有吃完時,你會怎么選擇”這個問題時,有60%的大學生選擇“打包”,而選擇“扔掉”的占40%。
第二,個人消費方面的節儉意識現狀。這部分的調查主要針對飲食、生活用品、交際娛樂三個方面。在飲食消費方面,花費在300元以下的有16%,在300~400元之間的有34%,在400~500元之間的有27%,在500~600元之間的有23%。其中,有25%的大學生表示對該部分的花費不僅制定了明確的計劃,而且能較好地實施;15%的大學生會制定計劃,但總會超支;40%的大學生想做計劃,但是從未計劃過;還有20%的大學生沒有做過計劃。在生活用品方面,每月購買衣服、鞋子的費用在50元以下的有16%,50~100元之間的有43%,100~200元之間的有30%,200元以上的有11%。對于購買昂貴的衣物和用品的原因分析發現,因為名牌衣物質量好、耐穿耐用的占55%,有個性、跟隨潮流的占42%,家庭經濟條件好占30%,盲目攀比的占21%,家長溺愛的占16%。此外,在交際、娛樂方面,手機每月消費都在50~100元之間的占50%,有20%的大學生認為會每月消費50元以下。每次跟同學聚會時,一般平均到每個人的費用在50~70元之間的有41%,50元以下的有39%,其他占20%。
2.大學生節儉意識現狀的分析
第一,大學生的節儉意識較強。從調查結果可見,大學生具有較強的節儉意識,有71%的大學生贊同節儉是一種美德。在平時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中,有65%的大學生大概了解一些節約用電的知識或者小竅門,可見他們有良好的節電意識;有61%的大學生認為應節約用紙,58%的同學贊同雙面打印;認為應該在服裝、飾品方面節儉的大學生占66%,應在交際娛樂方面節儉的占55%。這些數據充分說明,當代大學生具有一定的節儉意識。
第二,大學生日常的節儉行為較為滯后。不可否認,大學生具有較強的節儉意識,但是在實際行動方面還存在一些差距。首先,浪費現象嚴重。如在飯店吃飯沒有吃完時,只有60%的大學生會選擇打包;在日常節約用電中,只有47%的大學生在關掉電腦時會關掉所有電源,會把手機調成省電模式的有52%,會隨手關燈的有50%。由此可見,浪費現象還是很嚴重的。其次,生活費超支。近年來,大學生的生活費總數普遍上漲,絲毫沒有減少的趨勢。在調查每個月的生活費數額時,50%的大學生都是在800~1200元之間,在500~800元之間的有33%,在500元以下的占10%,在1200元以上的占7%。再次,非理性消費占主導。調查數據顯示,手機每月消費在50元以下的僅有20%,在50~100元之間的卻占50%。每月購買衣服、鞋子的費用在50元以下的有16%,50~100元之間的有43%,100~200元之間的有30%,200元以上的有11%。每月如此不知節制的花錢,長此以往將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而對于沒有固定收入,只能依靠父母的大學生而言,這方面的消費明顯過高。
二 大學生節儉意識與節儉行為不統一的原因
節儉是一種美德,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奮斗進取的內在要求。發揚艱苦奮斗精神,落實大學生節儉行為,不只是解決一般的生活習慣問題,更是解決個人成長、成才的問題,以及解決國家、民族生存發展的重大問題。造成大學生節儉意識與節儉行為不統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輿論和網絡媒體的影響
隨著我國整體經濟水平的顯著提升,與世界各國的交往變得頻繁而密切,然而西方文化的金錢觀和價值觀也隨之傳入我國,導致我國傳統節儉的生活理念和消費理念受到強烈的沖擊。社會輿論和網絡媒體在傳播信息時所附帶的一些消費理念拓寬了消費的范圍并加深了影響的力度,使消費與浪費無處不在,并把諸如高消費、高浪費等不良社會風氣傳播給了高校大學生。加之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的各種炫富,更是助長了奢靡之風的囂張氣焰。社會現實逐漸瓦解了節儉教育的成效,誘引大學生過度消費甚至超前消費。因此,大力倡導節儉,并能深入落實,真是舉步維艱。
2.大學生同輩群體的影響
同輩群體是指年齡層次相同、地位相近的人自發形成的一種非正式團體,其成員一般具有大體相近的價值觀念、經歷愛好和行為方式等特點。大學生在發現他人的浪費行為時,會顧及自己和他人的關系,選擇用一種委婉的方式來提醒,卻不易讓他人明顯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因此,同輩群體之間的正面導向功能就大打折扣了。同時,一部分同學總是有意無意地同身邊的同學進行攀比,不斷調整自己的價值觀和消費觀以獲得自我認同感。所以,從眾的消費心理和攀比心理還是會讓部分同學為了面子和所謂的虛榮心,而不顧及有限的家庭經濟條件。雖然,內心會有激烈的掙扎和強烈的罪惡感而感到后悔,可是下次還是抵擋不住誘惑。這種行為不僅會加重家庭的經濟負擔,還會危及自己的誠信和操守,不利于大學生健康消費理念的樹立,更不利于節儉意識的養成和落實。
3.缺乏艱苦奮斗精神和憂患意識
大學校園是大學生踏入社會的緩沖地帶。如今的大學生已經告別了緊張的高中生活,在學習上碰到挫折和困難時,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刻苦鉆研的毅力。面對社會的殘酷,就業和考研的壓力時,認為過早地計劃未來的人生和職業又不切實際,一般都會等到即將畢業時才會著手思考。缺少憂患意識,缺少艱苦奮斗的動力,容易使他們在校期間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并產生及時行樂的念頭。再加上他們崇尚個性,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理和體驗欲望,無疑就加快了適度消費向超前消費的步伐。大學校園里充斥著這樣的風氣,極其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
三 提高和加強大學生節儉意識及行為的對策和建議
1.充分發揮網絡媒體的積極作用
第一,充分利用媒體的即時性,將黨和政府出臺的有關“厲行節儉反對浪費”的政策,及時傳播給大學生群體。在積極號召各級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為全社會做榜樣的同時,也要對奢靡之風進行批判和曝光,讓大學生意識到自己是扭轉社會浪費風氣的重要力量。
第二,政府和社會有關部門可以通過公眾認可度和參與度較高的貼吧與網站,積極同大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方便大學生了解節儉小常識,為其形成綠色、理性消費觀念提供更權威更直接的指導。再次,在大學生經常乘坐的市區公交上,可以適時播放以節儉為主題的宣傳短片和公益廣告,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節儉觀念傳播給大學生。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廣泛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
第一,學校可以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節儉、消費倫理和崇高理想的教育內容,貼近現實,寓教于學,培養大學生自覺的社會責任感,提升自我幸福感,使其具有良好的艱苦奮斗意識和生態倫理意識。通過課堂教學、實驗教學、社會實踐等環節,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訓練學生的吃苦能力,努力為社會輸送一批有節儉意識、資源意識和效益意識的優秀人才。
第二,學校應加大宣傳力度,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節儉活動,并給予學生社團一定的經費支持。社團是一個為大學生同輩群體提供溝通和交流的組織,對于呼吁廣大同學樹立節儉風尚,參與節儉活動,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和號召力。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利用校園網、宣傳欄、廣播、校報等途徑宣傳節儉的時代價值,通過舉辦以“增強節儉意識”為主題的演講賽、征文活動、班會和“光盤行動”、廢物利用大賽等各類校園活動讓大學生在思想上意識到節儉的緊迫性,從而指導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習慣和消費行為。
第三,學校可以設立合理的監督和獎懲制度。學校領導和教職員工要以身作則,在學校管理、教學工作以及個人行為等方面處處體現節儉意識,抵制浪費。同時,健全對節儉意識強的優秀學生的表揚和獎勵機制,讓節儉美德逐漸形成一種風尚。大學生經受著這種良好氛圍的長期熏陶,再加之同輩群體之間的互相監督,就可以逐漸改變長期養成的浪費惡習,并使節儉成為一種道德的自覺行為。
3.知行統一,從我做起
大學生應樹立艱苦奮斗的崇高理想,注重自身節儉美德的培養,不斷增強自律性,從自己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點滴做起,學會珍惜勞動果實,做到絕不浪費。首先大學生要學會合理、充分地利用各種資源。如可以把自己多余的或經常擱置的衣物、書籍捐贈給偏遠山區或通過二手市場進行轉賣,提升物品的重復使用率。其次,應當把生活需要和生活享樂區分開來。人只要活著,就會有一定的物質需要,但這些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人一旦把物當作崇拜的偶像,人也就把自己降格為一件‘東西’。”大學生不應過分追求外在享受,而應不斷反思其消費觀和價值觀的合理性來提升內在修養。再次,應當把節儉當作一種基本的人生信念,砥礪而行。不一定只有干過轟轟烈烈的大事才能證明一個人的人生意義,畢竟那樣的人是少數,反而是能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做一些像隨手關燈、節約用水等小事,更能折射出一個人的優秀品質。最后,應積極響應并踴躍參加學校倡導節儉的各種宣傳和實踐活動,不斷以個人魅力去帶動更多的人養成這一良好習慣,從而營造節約型校園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姚郁卉.儉德的傳統詮釋與時代內涵[J].倫理學研究,2012(4)
[2]張麗萍.大學生要增強節儉意識[J].高校理論戰線,2007(7)
[3]姜曉玲、夏單元.當代大學生節儉意識及行為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8)
[4]高德勝.節儉·人性·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0(1)
[5]張艷紅.重拾節儉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11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