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急速發展、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生的優勢地位不斷弱化,即面臨的就業挑戰越來越多,讓許多“新鮮出爐”的大學生感到無所適從。本文就針對大學生壓力來源進行分析,并從社會、學校等方面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壓力 原因 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2-0057-01
近些年,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注,其中就業壓力問題成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出現的問題中最大的來源。就業壓力是指人在面臨擇業時所產生的壓力,是在就業情境中許多內外變量與個人主觀因素交互作用所產生的一種心理緊張現象,雖然政府社會屢次出臺政策緩解就業的問題,但是大學生就業壓力并沒有因此而減輕。
一 大學生就業壓力的來源
1.學習因素
進入大學后許多大學生并非主動地去學習,而是被動地為了完成學業去學習,對于知識的了解并不深刻,這樣就會造成專業知識上的缺失。另外,因為大學中的學習多樣化,學習要達到的目標也是多種多樣,外語過級、計算機過級、職業資格證書等都讓大學生學業負擔加重,導致學習效率下降,產生考試恐懼、怯場等心理壓力,從而對就業問題產生回避。
2.就業動機因素
就業動機過強,對部分大學生來說,為了收回自己的教育成本減輕家庭的負擔或證明自己,往往會急于求成,沒有充分了解就業信息就去盲目投放簡歷,當沒有收到自己期待的結果時就會產生就業壓力。就業動機過弱,部分大學生對就業以及自身的認識不夠,在前期對自己的工作問題考慮較少,導致就業時,就業環境與自身不相適應,產生就業壓力。
3.自身價值觀因素
價值觀上,在大學生產生就業壓力的諸多例子中,因自身心態不佳而產生就業壓力的為數不少。由于大學生對工作、社會的整體認知不夠成熟,容易被誤導或陷入迷茫,且社會存在對工作崗位認知的不良導向,造成一些大學生形成急功近利、貪圖享受的價值觀。一些學生性格不夠完善,當面對就業時,不能主動適應激烈的競爭和難以處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當面對就業挫折時往往會產生悲觀情緒,并容易消極歸因,而不是吸取失敗經驗繼續努力奮斗,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4.認知觀因素
認知指個體在認識事物時從感覺、記憶、思維到想象的一系列過程。大學生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各方面還不是很成熟,不能很好地思考自己就業的各項指標,導致盲目就業,事后后悔;有些學生則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對校園中的事關心甚少,就業隨意性較大,失敗概率也大。
二 大學生就業壓力緩解建議
1.高校應對措施
第一,各高校應每年對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就業輔導和職業規劃教育,讓學生提前對自己的職業前景有一個目的性的了解和準備。還應開辟職業訓練課程,從多個角度去訓練學生,從而為他們的受聘創造更多的成功機會。
第二,高校對招生數量要進行有效的評估和控制,使在校生數量維持在可控的目標內;由于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與能力的優秀教師忙于科研,其精力不能完全投入到教學工作中,使得優秀教師的優秀思想不能很好地傳遞到學生那里。因此,高校應完善教師責任制度及績效制度的考核或引進年輕的、有創新能力的講師,優化教師結構。
2.政府應對建議
第一,人事改革。大學生就業是政府人事部門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目前國內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嚴峻,調控各單位企業對于高校學生的招聘制度,控制人事招聘中的不適宜體制和觀念,如性別歧視、專業歧視等。
第二,增長經濟水平。保持國家地方經濟水平平穩上升,經濟大環境發展較好,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商企業來中國建立子公司,以及促使大型企業的增員計劃,勞動力市場需求增多,職位需求大,就能更好地緩解大學生嚴峻的就業問題。
3.家庭關懷
家長應積極主動地關心子女的精神狀態和內心想法,及時想辦法調整子女的心態;對還未就業的子女不要口頭責罰,不要對子女施加太多壓力,為子女創造一個溫馨、平和的環境,鼓勵子女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挑戰,并討論一些具有一定意義的建議性話題,幫助子女克服就業難題。
4.自我調節
第一,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F在社會存在一些負面的認知方式,包括畏難心理、極端化心理,大學生要轉變自身概念,接受其他就業方式,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做好就業前相關心理與知識準備。就業壓力很大一方面還取決于個人的主觀努力不夠,一個人必須在就業準備期的時候就開始選定自己的就業方向和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正確評價自己,并為之開始進行行為、言語、知識的訓練。并且在這段時間內可以進行耐力及忍耐力的訓練,擺脫急于求成的思想束縛,讓大學生覺得自己準備得足夠充分,提高了自身的自信心,降低對就業的恐懼等心理。
眾所周知,青年大學生是國家發展的主力軍和未來力量,解決好大學生就業問題是民生之本,關系到國家、社會、經濟改革大局的發展,否則,就不能很好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必將引發各種矛盾。因此,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問題之一,是政府、高校當前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蔣曉蓉、李隨成.論大學生就業壓力及其緩解[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12)
[2]劉春雷.當代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吉林大學,2010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