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太效應用以描述社會生活領域中普遍存在的兩極分化現象。本文分析了在高等數學教學中出現馬太效應的原因,提出克服馬太效應消極作用的途徑。
【關鍵詞】馬太效應 高等數學 皮格馬利翁效應
【中圖分類號】O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2-0075-02
一 引言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指的是一種現象,是指好的越好,壞的越壞;多的越多,少的越少。其名字來自于《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鄙鐣W家從中引申出馬太效應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會生活領域中普遍存在的兩極分化現象。目前已廣泛應用于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及科學等眾多領域。
高等數學是各高等院校必修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也是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重要工具,高等數學在整個大學教學體系與課程改革中占有重要位置。雖然高等數學非常重要,但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高等數學的掌握情況呈現兩極分化的現象,也是馬太效應中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表現。數學基礎好的學生、上課敢于發言的學生、性格外向的學生,自信心強、課后與老師交流多,老師普遍會多關注,良性循環下去,這類學生成績好,會不斷獲得新的成功;而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沒自信,不與老師交流,有問題也不向同學和老師請教,聽不懂,不愿問,越不問,疑難問題堆積越多,惡性循環下去,對高等數學越不感興趣,越不想學。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哈里森說:“學校是個使富者更富,窮者更窮的地方?!?/p>
二 馬太效應產生的原因
在高等數學教學過程中為什么會出現馬太效應呢?從教學對象上看,高等數學的教學對象是大一的學生,大一新生既有大學生的一般心理特點,又有其自身的心理特點,大一新生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對大學新生而言,進入大學,如釋重負,他們認為可以松口氣,甚至認為高中幾年太辛苦,如今上了大學,進了“保險箱”,應該輕松輕松,好好玩一玩。加上大學里不像中學管得那么緊,自由度較大,自我支配的時間也較多,使一些自覺性較差的同學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
第二,盡管大一學生對大學的學習抱有強烈的好奇心,但經過對大學課程的接觸,尤其是數學類課程,由于知識量明顯增多、深度和難度顯著增加、節奏加快,類似于中學階段的反復訓練幾乎是不可能的,導致大一新生很難在短時間里找到適合大學階段的學習方法,因此大一新生普遍會反映高等數學教學快,跟不上。這說明大一新生對大學的學習生活很大程度上存在不適應性。
第三,由于高等數學的嚴謹性和抽象性,高等數學更傾向于理性思維而不是感性思維,導致學生無法從全局的視角看待數學問題,對學習高等數學感到難度大、不實用。每年大一新生都在持續地迷茫著:為什么學高等數學?學了不知道干什么?直到學了后繼專業課才恍悟。
再者,教師對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不夠了解。
第一,課下問問題的,與老師交流多的只是少部分學生。教師僅通過這些學生反饋回來的信息,不能準確掌握整個班級的學習情況。
第二,學生作業的情況。學生通過做作業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教師通過批改作業及時調整教學進度、教學方法等。而目前絕大多數院校高等數學作業都是由任課老師講完課后布置與本節或本章內容相聯系的習題,以書面形式完成,造成學生抄襲作業、應付教師檢查的情況。通過對作業的批改,達不到預想的結果。
三 克服馬太效應消極作用的途徑
馬太效應產生的原因是復雜的,那么克服馬太效應的消極作用就需要不同主體的相互協作。一方面大學生要自我努力、自我調整,使自己得到發展;另一方面高校及教師要加強引導,建立良性機制,確保資源在大學中的平衡。
1.注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主動的進程,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睂W生只有對學習感興趣,才能把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在學習的對象上,樂此不疲,就會擠時間學習。這樣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效果更好,學生學習效率自然就會提高。例如在講第一章閉區間上連續函數的性質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這樣一個問題:椅子能在不平的地面上放穩嗎?日常生活中一件很普通的事:把椅子往不平的地面上一放,通常只有三只腳著地,放不穩,然而只需稍挪動幾次,就可以使四只腳同時著地,放穩了。通過數學建模的實例來引入數學知識,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數學知識,而且能清楚地看出數學的實際應用價值,從而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改變對數學的態度。
2.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初等數學的學習可通過反復練習達到熟練掌握的目的,而高等數學的學習則可通過“課前預習——重點聽講——簡記筆記——整理咀嚼——后做練習”等步驟來學習。對剛踏入高校的大學生來說,初等數學與高等數學不同的學習方法一定要認真掌握,可以請高年級學生現身說法。在剛開始學
習的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如何進行預習、如何歸納總結、如何記憶等。
3.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影響
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亦稱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它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贊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并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在高校中,無論是領導還是老師都應對每一位學生持期望、肯定的態度。比如老師在安排學生某一項任務時,不妨對學生說:“我相信你一定能辦好。”這樣學生就會朝你期待的方向努力,人才也就在期待中得以產生。一個人如果本身能力不行,但經過激勵,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也就變成了行。
參考文獻
[1]朱智賢主編.心理學大辭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劉耀功.教育公平視域下班級教學中的馬太效應[J].科教導刊(中旬),2012(3)
[3]張麗霞、康偉、王艷松.大學專業課學習中的馬太效應分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3(5)
[4]劉穎.大學英語分層次教學中的“馬太效應”研究[J].隴東學院學報,2011(4)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