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特里·伊格爾頓的思想強調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并鼓勵大眾積極投身于文化解放事業中,針對其思想和美學批評策略進行分析和研究,對現代工作有重要意義。本文就此內容展開論述,分析了特里·伊格爾頓的美學批評策略,同時對其美學思想和基本的核心理念進行綜合性的研究,旨在更好地傳承相關精神,對現代工作起到重要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特里·伊格爾頓 美學批評 思想理念 研究分析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2-0084-01
特里·伊格爾頓的思想強調的是文化解放事業。在針對其思想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當時的形勢以及時代的背景,結合當時的思想潮流和文化理念。而在本質上,特里·伊格爾頓所大力倡導的投身于大眾的文化解放事業之中也包含有非常重要的教育層面,在特里·伊格爾頓的工作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為了教育大眾,使大眾可以更好地領略文化思想的變革。在其著名的作品《批評與意識形態》中,詳細闡述了由于某種社會主義制度和常識上的缺失而導致的現狀,總的來講,特里·伊格爾頓始終將政治緊迫和相關的局勢問題作為研究的核心和基礎。
一 民粹及精英筆法
一些精英的理論家,如弗雷多等,都提倡的是由精英來統治社會,而這不僅是當時的趨勢,同時也是當時公認的一個必然的歷史發展規律。另外,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則認為上述的規律存在錯誤和巨大的缺陷,同時積極地維護人類思想,維護人類通過自身的創造來改變社會。特里·伊格爾頓所提倡的投身于大眾的文化解放,其本質上包含有教育層面的內容,為了擺脫當時的精英主義孤芳自賞的局面,并且更好地發起文化革命,特里·伊格爾頓的工作之中有相當的一部分是為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并且以此來教育大眾。如其著作《人生的意義》《如何讀一首詩》以及《愛爾蘭的真相》等,都是相當通俗并且容易理解的著作,特里·伊格爾頓力圖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達到教育大眾的目的,同時,其著作當中的語言、表達描述的手法以及思想也相當地通俗易懂,容易被大眾所接受,特里·伊格爾頓通過對語調的分析和研究,通過對文章選詞等方面的深入探討,使其原本相當深奧、難以理解的思想內涵變得更加具體、生動,使人們在閱讀其著作的同時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思想情懷,普及了文化批評理論方面的相關知識。
所以,結合上述的分析可從中發現不論是大力地吹捧文化精英的人,還是一些普通的大眾學者,在相關教育的問題上都有著類似的見解。這一點可以從特里·伊格爾頓在20世紀60年代末的著作《什么是共同文化》中得到集中的體現,在上述著作之中,特里·伊格爾頓指出了文化的基本內涵和思想,并強調文化應是一種可以協調階層和階級之間的思想傳統,共同文化應得到廣泛的傳承,同時特里·伊格爾頓還強調不同層次上的階級應當可以共同地學習同樣一種文化,進而形成一種有機的體系。所以,從總體上加以分析,特里·伊格爾頓的思想理論是一種相當富有智慧并且取得了巨大成效的批評理論。
二 常識概念
為常識以及相關概念正名,也是特里·伊格爾頓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之一。在其相關著作《批評與意識形態》中,特里·伊格爾頓以某一種社會主義常識上和思想方面的缺失來描述并且刻畫當時20世紀70年大初期的文化現象,在著作中,特里·伊格爾頓還詳細地介紹了文化是如何一種擴大化的形式來進行傳播的,細致地論述了文化的傳播途徑。特里·伊格爾頓的思想意識與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意識形態差異有著重要的關聯。特里·伊格爾頓不僅針對常識性的理論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同時其還運用批評家所慣用的手段對葛蘭西的有機知識分子的使命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在特里·伊格爾頓的著作《理論之后》《文化的觀念》以及《論罪惡》等之中,其針對道德、理性、真理以及革命基礎等的評價,得到了大眾的認可,并且在文化領域之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諸如針對死亡的相關概念,特里·伊格爾頓的理論認為死神雖然不是朋友,但也不是完全的敵人,死亡雖然可以徹底摧毀我們,但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也可以暗示我們應如何以正確的方式生活,而這也正是一種以朋友身份而相稱的行為。
三 領導權與霸權
最后,特里·伊格爾頓的相關理論還細致地分析并且論述了霸權和領導權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其思想認為領導權應當更多地涉及認可,而霸權則更多涉及專制和脅迫威脅等。所以,結合上述的分析,特里·伊格爾頓的相關思想理論對當前的生活和社會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深入地對其理論加以研究,對于當前的道德以及文化的發展將起到深遠的作用,并且對人們的生活起到一定的啟示性作用。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根據對特里·伊格爾頓的相關思想和批判理論策略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分析,同時對其美學思想和基本的核心理念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對霸權領導權之間的差異性、相關常識概念的理解以及精英的相關理論等進行綜述,旨在更好地傳承相關精神,對現代工作起到重要的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曹洪洋.為誰寫就的訃告[J].中國圖書評論,2007(12)
[2]席力飛.從結構到后結構[J].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9(11)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