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多媒體教學手段目前已被廣泛采用,其相對于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十分明顯。但是在多媒體教學過程當中也體現出很多問題,如弱化教師、學生課堂作用等。本文將從分析該課程多媒體教學弊端出發,嘗試尋找課堂教學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概論”課 多媒體教學 弊端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2-0086-01
一 “概論”課特點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分量最重的一門課程,其教學體現出鮮明的理論性、系統性、思想性,理論層次高,課程教授與學生學習難度大,必須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在近些年的高校思想政治類課程課改中,多媒體教學手段越來越廣泛地被應用在教學過程中,其相對于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十分明顯,在很大程度上對“概論”課教學有益。但是多媒體手段并非是解決“概論”課授課難點的“萬能藥”,若使用不當,反而會對教學產生不利影響。
二 “概論”課多媒體教學的弊端
1.信息量過大
首先,“概論”課教學是一個教學信息互動過程。教師的教授與學生的學習都是通過信息交流來完成的。其次,“概論”課教學內容多,理論層次高,教學信息量大。再者,部分教師將課本內容照搬到課件上,出現了一次授課就要制作五六十頁PPT的情況,這就使得教與學都陷入了不利的局面。
2.重點不突出
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對章節重點提前進行劃分,并在教授時予以體現。但是在“概論”課的多媒體教學中,因為課程內容多、理論性強等因素的限制,多媒體的使用往往由手段變成了目的,教師使用多媒體單純是為了吸引學生學習,而非更好地將思想傳達給學生。如果欠缺專業的PPT制作水準,教師很難向學生清晰地展示教學的主題。
3.盲目地依靠多媒體
多媒體教學對課程教學水平的提高十分有益,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傳統教學方式已被完全遺棄。“概論”課的課堂講授不能完全依靠PPT和視頻資料,教師的個人魅力與獨特的授課方法依然應當受到重視。很多教師在使用多媒體后,其授課水平反而受到多媒體內容的限制,上課時的注意對象從學生身上更多地向多媒體課件本身傾斜,課堂教學效果受到影響。
三 “概論”課多媒體教學方法的提升
“概論”課作為大學生的一門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其教學目的不僅僅是教授學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相關理論,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和提高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大學生正確學習其他相關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專業知識提供認識論和方法論。當前大學生普遍關心國家大事,渴望了解天下大事,因此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當代世界與當代中國現實為教學目標,以培養學生對國家和社會重大問題的觀察認識能力和分析鑒別能力為出發點,依托歷史的發展變化、時代的變遷這個大背景,觀察、分析、比較、總結當代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存在的各種客觀矛盾及其本質,進而達到培養學生分析、判斷、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在開展教學時,注重選擇學生關心的焦點問題,同時聯系與課本內容相關的現代化建設重大問題來進行講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教學真正達到預期的目的。
為避免多媒體濫用,制作“概論”課多媒體課件應當把握以下幾點基本要素:
1.確定目標
在制作課件時,首先要明確當堂課的授課目標。這建立在對學生興趣點分析的基礎上,在有限的授課時間里,尋找真實的、合適的,能夠有力支撐觀點的材料進行解說。由于“概論”課理論內容較多,課件往往難以容納,因此授課時也要避免將所有的內容寫在課件中,教師應將內容作為底稿熟練記憶,并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解傳達給學生。
2.尋找邏輯
制作一份課件,首先從目的出發,然后分角度去拆解授課內容,最后從各角度去思考授課方法。“概論”課每堂課都有教學重點,其他內容應作為輔助來支撐重點展開。在整個過程中,減少課件文字密度,加強內容條理。
3.修正布局
有很多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不缺素材,邏輯方面也不差,但實際授課效果卻不好,使這類課件大都體現出了雜、亂、繁、過等特點,針對于此,可以通過在文字編排過程中,通過加粗、加大字號、變色等方式使重點更加醒目,在一頁PPT中盡量避免安排過多概念,統一格式,使學生能夠對內容達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四 結束語
“概論”課多媒體教學相對于傳統授課方式是一種進步,但這種教學方式的進步必須通過合理的運用才能對教學提供幫助。教師應在充分理解“概論”課授課目的和內容的基礎上,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同時提高自身的多媒體課件制作水平,避免被多媒體課件“綁架”。
參考文獻
[1]曲澎.高校“概論”課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6)
[2]布音克西克、賈振霞.關于高職《概論》課教學改革的探索與思考[J].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2)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