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簡要介紹了瀘水縣民族中學開展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傳承教育的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今后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少數民族 傳統文化 傳承教育 調研報告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2-0093-01
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傳承教育十分必要,特別是對青少年,因為他們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肩負著振興中華的偉大使命。下面就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將開展此項工作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 學校開展傳承教育的現狀
我校始建于1986年,位于云南省瀘水縣大興地鎮燈籠壩,是一所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勤工儉學特色和體育運動特色的省級文明學校。學校開設了民族政策常識課,讓學生了解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知道黨和國家制定相關政策的歷史背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在日常生活中遵循運用民族政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樹立和鞏固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意識,但這還遠遠不夠,對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不僅僅是音樂、舞蹈,還有民俗、語言、文字等方面。
二 存在的主要問題
1.思想上不夠重視
經過訪談,很多教師、學生并不了解開展此項工作的意義所在,這也導致思想上的懈怠和不重視。作為少數民族地區,傳承本地少數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責無旁貸。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在物質利益的驅使下,很多少數民族文化已經瀕臨滅亡,我們要想感受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就應在思想上高度重視,樹立一種民族自豪感,將自己民族的文化發揚光大。
2.組織活動單一
為了有效保護怒江州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經過努力,2006年,傈僳族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傈僳族崇尚唱歌對調,在傈僳族的多聲部無伴奏合唱中,傈僳民歌三大調“擺時”“優葉”“木刮”有“峽谷天籟”的美譽。此外,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名錄共有6類17個項目,包括:語言、音樂、舞蹈、習俗和傳統文化保護區等。但是,對于傳承教育,僅僅只是表演民族歌舞是遠遠不夠的。我校對于傳承教育的組織活動形式還較單一,傳承內容有局限。
3.缺乏有效的傳承方案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有效的方案是活動開展的前提。要將傳承教育活動辦得有聲有色、有實效,需要制訂切實可行的方案,這樣才有明確的目標,做到有的放矢。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是一個系統的教育,要領會其精神實質,并體現在具體的實踐中,達到繼承和弘揚的目的。
三 傳承教育的改進措施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校計劃采取以下措施進一步落實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傳承教育活動:
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認識
為了有效開展此項工作,我校將首先做好宣傳工作,讓全校師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視,明確開展此項工作的意義,了解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現狀和必要性,最終意識到傳承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2.發揮優勢,系統傳承
我校多數學生是本地主體少數民族傈僳族,他們都是少數民族文化的接受者,他們對自己民族的文化會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但是不夠系統,不夠全面和深刻,傳承少數民族文化不是單純地會說少數民族語言或了解他們的節日或是一些生活習慣。真正地傳承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首先應了解本民族文化的發展歷史,以宏觀的態度看待自己民族的發展狀況;其次要全面地認識本民族的文化,包括生活方式、語言、風俗習慣、音樂、舞蹈、文字等等;最后在文化多元化中,還要繼承和弘揚其中優秀的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更多的人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3.集思廣益,相互學習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為有效地開展此項工作,我校將集中群策群力,廣泛聽取師生的建議、意見,學習其他學校的成功經驗。我們也可以邀請一些民間的傳承人進校園給我們進行現場的展示和學習。相信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在政府、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取得更大的進步。
四 傳承教育任重道遠
傳承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對文化多樣性觀念的本質把握;有利于加快構建和諧社會的步伐;也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自身發展的需要;同時能促進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的發展,加快現代化進程的步伐。當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進程驅動著各民族為獲得更多的物質利益而奮斗。由于經濟社會發展長期落后、生產力水平較低,一些民族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喪失信心,導致很多文化都出現了流失加劇的危機。這個危機有可能使少數民族歷經數千年歷史發展積淀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在一段時間后大部分丟失。因此,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面臨危機時,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顯得尤為重要。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聯結著民族的歷史、現實和未來,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宏偉大業,以進校園傳承教育的方式不失為一個重大舉措,把傳承的重擔交在新一代祖國的希望上,對于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祁慶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轉型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