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現代詩歌教學是一個盲點,出現這種情況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中學語文教師自身的現代詩歌素養(yǎng)不高,中學生閱讀能力尤其是詩歌閱讀能力低下等,導致現代詩歌教學陷入困境。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 現代詩歌 教學 困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2-0097-02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最古老的《詩經》《楚辭》到盛極一時的唐詩宋詞以及獨領風騷的元曲,無不浸潤著詩歌的元素,可以說中國文化其實就是一種詩性文化。但現代詩歌這種文體,越來越不被人們重視,現代詩歌在教學中處于被遺忘的角落。與中考、高考有關的知識、內容理所當然成為教學重點;而與考試關系不大或無關的,自然成為教學盲點,逐漸遠離語文課堂教學。語文課堂教學缺少現代詩歌談何詩意?筆者認為缺少現代詩歌是語文的不幸、是語文教師的不幸,也違背了語文的教學目的。本文主要從語文教學中詩歌教學的現狀談起,究其被忽視的原因,力圖引起人們的重視,從而重新審視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現代詩歌教學,并對現代詩歌教學走出困境提出的一些策略,以期讓現代詩歌重返我們的語文課堂。
一 語文教學中現代詩歌的教學現狀
現代詩歌已成為語文教材里擺設的分行文字,而那些現代詩人的名字,卻成了擺設在語文課本里的“偶像”。隨手翻開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本,從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到冰心的《紙船》,再到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以及高中語文課本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舒婷的《致橡樹》等一系列選入中學課本的經典現代詩歌,無論從思想還是形式,都堪稱現代詩歌的杰作,可見編者的良苦用心。可是這些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里的現代詩歌,又有多少教師引領學
生真正用心地去欣賞過呢?雖然近幾年高考作文對詩歌沒有“詩歌除外”的限制,有文采的考生“鋌而走險”去寫現代詩歌,也有得高分的,但畢竟鳳毛麟角。中考一直還是排斥現代詩歌,寫作不允許學生用詩歌體裁,這必將使學生的想象力枯竭,扼殺了寫作的天賦。初高中的語文課本里選入了一些現代詩歌,但在中考、高考時卻沒有現代詩歌的立足之地。現代詩歌教學陷入尷尬的境界,究其原因有:
1.語文教師底氣不足
教師詩歌素養(yǎng)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現代詩歌教學質量的成敗。然而目前語文教師對現當代詩歌的疏離與隔膜,是一個的不爭事實。首先是缺少知識儲備。很多教師在校讀書時,閱讀多是小說和戲劇,詩歌很少。一部分語文教師,在校期間接觸過一點現代詩歌,有的教師即便是讀過大學,也只是讀過少量的詩歌作品,對現代詩歌只是處于一種模糊的認知,對詩歌了解系統完整的甚少,專長者更是少之又少。等走上教學工作崗位后,由于中學教師經常埋身于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考試等,有一點兒時間,大多語文教師也是瀏覽一些休閑刊物,而像《詩刊》《文學評論》這些刊物很少有教師去翻閱,也沒閑暇去顧及詩壇。由于詩歌的創(chuàng)作流派眾多,所以即便是熱心的讀者都難以緊跟詩歌更新的步伐,更不用說整天忙于教學工作的中學教師,因此中學教師對現代詩歌教學的知識微乎其微。其次是教師缺乏詩歌教學經驗。由于教師缺少對詩歌文本的準確理解與深刻感悟,所以在教學中遇到詩歌教學時只能簡單照搬教參的“指點”,或者照抄他人教案。而有的教師對詩歌的解讀把重點放在詩歌意象、思想內容等方面的理性分析,而忽略了詩歌的音樂特征,忽視了對學生性靈的啟發(fā);有的教師對詩歌教學的態(tài)度是浮光掠影、蜻蜓點水,對詩歌意象、意境的賞析也是點到為止,對于詩歌,學生只要會背,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
2.學生閱讀詩歌的能力低下
當今的中學生由于心理和思想成長比較慢,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與父母交流得很少,出去與他人、社會、溝通交流的機會也日益減少,加之外界各種傳播媒體的迅猛發(fā)展,整天對著手機、電腦上網玩游戲,書面的閱讀被視屏代替了,即使偶爾有讀書的時間也是讀一些漫畫或者以圖畫為主的一些快餐式書籍,長此以往中學生的閱讀能力逐漸低下,語言鈍化思維僵化,想象能力、聯想能力也隨之低下。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歌,詩歌創(chuàng)作如此,詩歌閱讀更是如此。如在學習王家新《山的那一邊》時,教師讓學生在閱讀后體會一下“山”和“海”的寓意有什么。有的學生竟然很平靜地說:“老師,我們那里沒有山,我沒爬過山。”其實這個在其他的文學作品中是隨處可見的,由此可見平常他們的閱讀量之少,閱讀能力之低下。只要平時稍有一點閱讀量的學生自然會聯想到的。而他們的想象能力已經枯竭,把詩歌中的山看成自然界的山,而忽略了作者賦予山特有的意義,這需要教師從閱讀詩歌的方法上進行指導,當今的中學生本身就缺乏生活經歷、缺乏生活熱情和情趣,加之平時閱讀文學作品的量極少,他們已經缺乏想象、缺乏聯想,也不屑與他人交流溝通。所以再好的詩歌,他們也難發(fā)現其中的詩情畫意,也難撥動他們的心弦。再好懂的詩,他們也無法與作者對話,無法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無法讀懂詩歌也成為必然。遠離、徘徊、拒絕,也誠然成了中學生對現代詩歌的態(tài)度,詩性的光輝始終照不到學生的心靈。
3.教師盲從教參
由于部分教師詩歌素養(yǎng)不高,備課時盲目地參照教參,也不管學生實際水平,結果以訛傳訛、貽誤學生。如《在山的那邊》,詩歌中的“山”和“海”是貫穿全詩的意象,要讀懂詩歌就得先讀懂“山”和“海”。課后的研討與練習有一個思考題:“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么意思?”教參上的答案是:“海,是理想的境界;山,是重重艱難險阻”。而作者在《山那邊的海——關于〈在山的那一邊〉》一文中說:“這里的‘山’與‘海’,可以從隱喻的意義上讀解:山,一個實際生活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海,一個想象性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作者的這段話,已經很明白地說明“山”的含義,是現實生活中擺脫不了的生活狀態(tài)和生存困境。但考試以教參的答案為評判標準,所以少數教師還是按照教參上的講解教學。
二 讓現代詩歌教學走出困境的策略
激發(fā)學生興趣。在詩歌教學開始,教師可利用學生已經學過的在情感教育中有相似之處的詩,引領學生進入情感體驗,從而達到激發(fā)他們學習興趣的目的。如筆者在教學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時,先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思鄉(xiāng)詩。學生馬上想起來李白的《靜夜思》,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岑參的《逢入京使》,然后引導他們注意品味詩中的思鄉(xiāng)之情。接著引入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在學生熟讀詩的基礎上,讓學生感悟詩中的思鄉(xiāng)之情。最后比較本詩和前面詩的不同之處,由此引出作者情感。在教學中,因為知識關聯性大,新舊知識的良好遷移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也在教學中表現出較大的熱情。
做個詩意的語文教師。在當下作為一個語文教師,不管考試對詩歌如何,都應該讓自己的生活充滿詩意,這是生活的需要,更是我們教育教學的需要,缺少詩意的語文課堂是悲哀的。不要求每個語文教師都去寫詩,也不是期待每個語文教師都成為一個詩人,而是要讓詩歌成為語文教師精神空間的甘霖,在課堂上能脫口而出的經典詩句,對詩人思想情感的準確認識和把握,在教學中教師的言行舉止隨著詩人的喜怒哀樂適當地表現出來,這無疑能使學生對詩歌的態(tài)度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與此同時教師對詩歌的理解能提出自己獨特的觀點和看法,也讓更多的學生了解讀詩歌的方法,讓學生對詩歌產生興趣。
語文教學的實質是要讓學生獲得語文素養(yǎng),而不是培養(yǎng)“解題高手”或“應試超人”,更何況現代詩歌尤其是名家的作品還有待語文教師引領學生去品味,學生還需記得徐志摩、戴望舒、食指、余光中、海子、洛夫……不然,當現代詩歌徹底從語文課堂上消失的時候,詩意的語文課堂也就不復存在,詩意的語文課堂不過是語文教師心目中的烏托邦罷了。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詩意是每個教育者共有的心聲。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