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目前課程與教學嚴重分離的背景下,教學時往往以語文的知識系統為主,而忽視了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本文就解讀“語文素養”這一概念出發,并從優化課堂教學、注重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等方面來探討實現語文教育終極目標的途徑。
【關鍵詞】語文教育 語文素養 養成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2-0104-02
語文是百科之母,它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中學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而語文素養成為當今語文界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詞語,也是當前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素養一詞在中小學各科課程標準中被廣泛提及,在日常教育中一再強調。回顧“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稿”,除“語文素養”之外,還可以看到“人文素養”“科學素養”“技術素養”“思想品德素養”等詞語。也就是說,素養受到各科課程標準編制者的青睞。其實,素養只是形成素質的前提或來源,只有當素養穩固下來才有可能成為素質。作為素質教育目標系統中的一個——語文教育目標,用素養比素質更合理恰當些,它更接近語文教育目標的本質,也更能解釋學生語文素養生成的主要原因。
那么語文素養是否等同語文能力,兩者又有什么區別?能力一般的理解和解釋為“是使人成功地完成某項任務的心理特征”。能力的培養或形成帶有具體明確的目的性,它關注的是功用,如培養聽的能力、說話的能力、寫作的能力和默讀能力等,它重在功用性。綜合看來,語文能力即聽、說、讀、寫、思的能力,包括在語文素養中,它是語文素養的核心。有的研究者就指出:“語文素養”取代“語文能力”是時代對語文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語文教育的目標理論要做出回應,語文教育強調人文性,其目標不能停留在工具性的能力層面,還要上升到人文性的態度層面,而素養恰恰能涵蓋這兩個方面的目標內涵。
語文素養是一個人語文方面諸多素質的整合,這跟一個人的理論水平、生活閱歷、知識程度等有極密切的關系,跟一個人語文素養的提高緊密相連。語文教師應如何提高和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呢?
一 優化課堂教學
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除可以從社會生活得到外,大部分的知識是從語文課堂上獲得的,因而人格化和改善語文課堂至關重要。那么如何人格化中學語文課堂?并且優化的標準是什么呢?專家們認為教學過程是否達到目的,關鍵要看兩個方面:一是效果和質量,要盡量發揮最大效率,讓學生們獲得收獲;二是時間標準,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獲得最大的收獲。因而優化課堂要以正確而客觀的教學觀和學生觀為基礎前提,要知道“教學不僅要重結論,更要重過程”,總的來說,優化學生課堂,一定要從以下幾點出發:
1.轉變教師身份
在新課程下,我們對學生的主體性談得比較多,不過實際上是議而不行,沒有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性是抽象虛化的。我們要知道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一個有豐富情感的具體的人,語文教學要倡導學生在探究中感受和體驗,教師自然要重新認識學生這個主體,甚至還要調整自己的行為和角色,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盡可能把學生和自己的距離拉近,要以平常的心態和學生交朋友。那么,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新型的師生關系就能得到確立。
2.優化教學手段和方法
在教學中,科學地選擇和組合了新的教學方法及手段,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方法具有多樣性、綜合性、優選性等特點。在語文教學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種方法,而必須是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應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在進行優化組合時,要充分考慮教學的對象、目的、內容及任務,并同時考慮具體的教學任務及時效性,形成生生互動的課堂結構,學生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互為師生及合作與競爭;教師的作用是旗手、領航員、鼓手、啦啦隊員,是在為培養學生的能力而教,是在為學生的發展而教。教師要面向每一個學生,照顧每一個學生、承認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殊性,相互之間的差異性,真正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重視個別差異,實施分層教學、異步教學。
3.要優化課堂及教學結構
課堂上,教師要合理安排時間和空間,合理排列和組合課堂內容,并從情感態度、價值取向、過程和方法上進行設計,把三個方面作為一個整體,突出個性和人格,達到全面提高中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4.注意啟發式、重視情趣,倡導綜合性學習方式
轉變學習方法和方式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關鍵,而啟發式教學在于激勵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培養學生主動、獨立地思考。情趣培養、情感教育是教師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覺器官,讓學生在主動、快樂中學習。綜合性的學習方式是一種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重要途徑”。它注重學習過程,打破了單科的知識結構,也打破了單一思維形式的禁錮和約束,注重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有利于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更有利于學生將所學運用于跨學科性課題的研究中。
二 活用教材
教材是課程的重要部分,是課程家族中的基本單位。過去的語文教學強調知識性,固守“教材即知識”“課本即根本”的陳舊觀念,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課本成為課堂的根本,教材成為教學的主宰,教師的教只是鉆研教材內容、傳遞教材信息的過程,而學生的學也只圍繞著感知、理解、記誦教材,導致了教學過程的封閉、死板,師生均成了教材的“奴隸”。
三 把語文教育與生活聯系起來
“將中學語文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系,并且外延與相等。”這種流行的觀點克服了以書本為中心或以課堂為中心的思想觀點,使語文學習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從而全面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概括地說有以下幾種措施:
1.重視和強化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
新的語文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收集信息、發展思維、認識世界等的重要渠道和途徑。而語文閱讀的本質是加強對課文理解,接受對特定文化知識的浸潤,并與文章作者進行溝通。當下,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知識極其有限,只有通過課外閱讀和學習,努力拓展學生的視野,這樣才有助于學生良好品格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語文素養自然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2.生活語文化——在現實語境中實踐
只有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努力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語言時空里學語文、用語文,才能在語文的實踐中不斷地積累語言,提高語文實踐能力。(1)優化校園語文環境,在語文實踐中學語言、用語言。校園的語文環境如何,直接關系到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和語文素養的形成。必須優化校園語文環境,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語文實踐活動。(2)利用社會語文環境,在語文實踐中學語言、用語言。社會中處處是語文,社會是一所大學,在教師的正確帶領下,有效地開發散落在社區的語文教育資源,把學生引入社會,通過社會實踐將語文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
四 注重語文習慣的培養
“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一半。”葉圣陶說,“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來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成一種習慣”,呂書湘先生也說,“使用語文是一種技能”,“語言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種習慣”。可見,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是使用語文,而使用語文是一種技能,凡行為和技能必須養成習慣才行。因此,養成良好的語文習慣是提高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語文教師要注重語文習慣的培養,并通過多種策略和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習慣,以下就列舉幾種習慣的培養:
1.培養學生記筆記的習慣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指讀書的同時必須做筆記,這有利于記錄,也有利于記憶,也是復習和提高的依據。一般會讀書的人都是如此。列寧讀書,都要寫詳細的讀書筆記,在研究帝國主義問題時,光讀書筆記就寫了60多萬字;魯迅寫作《中國小說史略》所使用的筆記卡片就達5000多張。寫讀書筆記有助于培養勤于思考的習慣,提高思維的條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對讀物的理解、記憶。這種習慣不僅是提高閱讀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根據語文學習的特點,主要包括預習筆記、課堂筆記和讀書筆記。預習筆記和課堂筆記應重點指導和督促檢查,然而,由于語文教材的特點和學習規律不同于其他學科,可要求學生采用筆記本和“圈點勾畫”加批注的方法進行,即在筆記本上作預習筆記和課堂練習,包括質疑和解答,在課本上用不同的顏色和符號勾畫不同的要點并做出相應的批注,既節省時間,又便于在讀書時鞏固理解。看完書后特別是看完課外書后要摘抄。在培養學生養成做筆記的習慣時,先是指導,后檢查評價。
2.培養學生養成勤于練筆的習慣
許多學生說,我們最怕寫作文,歸根到底,主要原因是無話可說,對教師出的題目沒有生活體驗。其實這還是練得不夠,只有多練,才能下筆如有神。因此,我認為要指導學生寫作,最根本的要培養學生養成勤于練筆的習慣。著名的小說家巴金先生說過:“你只有寫,你才會寫。”學生們只有勤練,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自己的喜怒哀樂寫出來,經常性地寫,才能熟能生巧。為了激發學生自由寫作的興趣,教師可以經常跟學生講一些有關作家成長的故事。學生聽了故事后,認識到平時練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學生練筆的方式主要有:寫日記,寫周記,仿寫。學生一旦養成了寫作的習慣,作文教學也就不難了。因為“立意取材、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等作文基本功,在平時練筆中不知不覺地也就練出來了,而能力是可以遷移的。因此,要提高作文教學效果,教師應將主要精力花在培養學生養成練筆習慣上,不宜將主要功夫花在寫作技巧的指導上。
3.要有歸納整理的習慣
語文學習也與其他學習一樣,只有通過學習的積累,并達到一定程度,同時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樣才能讓語文知識得到鞏固。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做知識卡片、做筆記等方法來完成。如學習了說明文后,就可以指導學生對說明的方法、說明的順序進行歸納整理。又比如學習了文言文單元后,就要指導學生對文言文中的虛詞、古今異義詞、通假詞、古代文學常識等知識進行了歸納與分類整理,制成卡片,并定期進行相互瀏覽和班級展覽,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語文綜合能力。
概上所述,要想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首先得讓學生的語文知識得到全面發展。同時,語文素養的形成及發展也不是一天二天的事,而是一個逐步積累的漫長過程,這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和學習中注意積累,點滴收獲,扎扎實實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讓他們學有所得、習有所獲,這樣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會逐漸地形成與發展,也才會讓學生終身受益、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