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所有的教學手段中,最重要的教學手段是教師的教學語言。語言藝術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教學語言運用得得當與否直接關系著課堂的教學質量與效果,關系著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與熱愛。語文教師一定要把握語言這個最重要的工具,優化語文教學語言,讓語言的藝術魅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綻放!
【關鍵詞】語言藝術 教學口語 態勢語 藝術性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2-0108-02
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業務功底、熟練的業務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一定的教學手段,努力使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更有吸引力,更具藝術性。在所有的教學手段中,筆者覺得最重要的教學手段是教師的教學語言。
語言藝術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是語文教學的靈魂。高水平的教學語言藝術,不僅可以向學生傳授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還能在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上讓學生得到人生的洗禮與情感的升華。語文教師一定要把握好語言這個最重要的工具,優化語文教學語言,讓語言的藝術魅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綻放,讓自己成為學生心目中的“語言大師”!
語文教學語言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口頭表達的教學語言,稱作教學口語(語音、語氣、語調等);一是通過動作表達的教學語言,稱作教學態勢語(面部表情、動作手勢等)。
一 教學口語的藝術性
1.強化語言的準確性,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
講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對語文教師來講是至關重要的。試想,若操一口濃重的當地方言講課,即使自己講得眉飛色舞、激情洋溢,學生們也只能是呆若木雞,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強化語言的準確性就是要求教師的語言必須符合現代漢語規范化的要求,發音正確、標準、清晰,口齒清楚,沒有語病,沒有口頭禪,不重復、不累贅。
其次,對于語義的表達要求準確規范。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學語言的表達要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準確的分析與把握,要能正確地傳授給學生知識,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不懂裝懂。遣詞造句也要合乎語法,不能按當地習慣隨意地編造詞語。教師要掌握詞語的準確含義,在授課過程中表達意思要明確,不能讓學生產生歧義,這樣才能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他們會慢慢愛上語言、愛上語文,教學的目的也就達到了。要想充分發揮教學語言的藝術魅力,教師一定要下足功夫,在課前要認真備課,仔細研討,對含糊不清的問題要逐一落實,查字典、找資料、問前輩,總之絕不能帶著疑問進教室。
2.強化語言的幽默性,喚起學生對語言的注意力
幽默是一種經過藝術加工的語言形式,是藝術化的語言。幽默是基于才智、學識水平上的自然流露,適當的幽默可以調節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英國學者M·鮑門指出:“理想的教師應當達到藝術化的教學水平,善于利用幽默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學得更好。”如果教師的課堂語言幽默詼諧,課堂氣氛輕松愉快,學生就會興趣大增,能很好地吸引他們的注意,活躍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同時還能為師生間搭建良好的平臺,使師生關系更融洽,教學效果更突出。教學幽默在語文課堂的運用是教師個性智慧的閃爍,是寓教于樂的機智。語文教材里有許多蘊含深邃思想、美好情感的文章,其中不乏契訶夫、歐·亨利式的西方幽默,也不乏中國式的幽默。作為教師一定要注意幽默的思想內涵和審美價值,切忌庸俗無聊、低級趣味,不能為了幽默而幽默,心中應始終明白幽默是為教學服務,是為學生服務,把握好的時機、好的環境,爭取創造最為生輝的課堂氛圍。
3.強化語言的趣味性,提高語言對學生的吸引力
興趣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自覺性的最好武器。表情呆板、語言枯燥的教學語言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沒有學習語文的動力,教師所面對的就是一堂失敗的語文課。而語文教師的語言若能形象、生動、流暢、詼諧,若能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若能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那將大大提高學生對語言的吸引力,會讓他們聽得津津有味、學得如癡如醉。趣味性的教學語言帶學生走進有聲有色、聲情并茂的優美境地中,親身去體會課文中所描繪的或美好或凄慘或激昂或寧靜的情節,教學效果會出奇地好。
4.強化語言的靈活性,激發學生對語言的創造力
語文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其學習的內動力;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渴望,使他們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并發展智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的教學語言要靈活多變,不能永遠一個味道、一種腔調,要善于開啟學生的語言天賦,激發他們對語言的創造能力。語文課堂的舞臺不僅僅是教師的舞臺,更是學生的舞臺;語文課堂的教學不僅僅要用到教師的語言,更主要的是學生對語言的創造和運用。因此,每節課前的五分鐘是屬于學生的,我利用這五分鐘讓學生進行“口語訓練”,說自己想說、感自己所感,靈活、機動、自由、暢快,充分調動他們對語言的創造力,極大地提升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培養他們的交際能力,為他們將來走入社會打下基礎。
5.強化語言的情感性,提升語言對學生的親和力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同時還伴隨著心靈的接觸、情感的交流,因而,教師的言語表達應當充滿情感的色彩。我向來反對教師高高在上,目無學生。教師語言的情感性,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絕不矯揉造作;教師語言的情感性,應立足于一個“愛”字,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般呵護疼愛。因此,教師應多用褒揚性、禮貌性、肯定性、商討性的語句,少用貶抑性、否定性、命令性的語句,只有這樣,才會提升語言的親和力、語文的親和力、教師的親和力,也才能提升語言藝術的魅力,煥發語文教學的風采。
二 教學態勢語的藝術性
美國傳播學家雷蒙德·羅斯認為,副語言和態勢語的配合“尤其能有效地傳遞諸如愛和恨這類感情概念。”教師口語與態勢語同時使用,自然和諧,大方灑脫,具有感召力,往往會使學生情緒更飽滿,理解更透徹,印象更深刻。可見,態勢語對教學效果有重要影響。教學態勢語,應符合以下幾個原則:
1.學會取舍
課堂態勢語必須是根據講述內容需要而產生的,切忌態勢語言使用過多。要去掉一些可用可不用的態勢語言,以免形成手舞足蹈的現象。如那些對學生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招手動作,既是多余的,又顯示出對學生的不尊重,應果斷舍掉。
2.學會微笑
無論身處何種心境,在走進教室的那一瞬間,就要面帶微笑,和藹可親。因為表情和動作是最能傳遞愛意和善意的。學生從教師的微笑里能感受到關愛、理解和友善,這樣他們就會愛老師、愛語文,歡笑的課堂會讓師生受益匪淺,共同成長。
3.學會從容
教師一舉手、一投足、一顧一盼、一顰一笑之間都要不失穩重、高雅的儀態,舉止瀟灑大方,神情親切自然,手勢語的嫻熟與合理運用能讓課堂達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境界。
我相信,在不懈的努力下,語文教師一定能夠優化語文教學語言,綻放語言藝術魅力;一定能提高教學質量,讓語文課堂更加精彩!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