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中國藏區小學語文教學的特殊性、差異性和復雜性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的對策,以供同行們參考。
【關鍵詞】因材施教 以“問”促學 特殊性 復雜性 差異性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2-0119-01
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階段中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是整個語文教育的啟蒙階段,只有具備了扎實的語文功底,才能為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然而,由于藏區語文教學存在著特殊性、差異性和復雜性,如何有效提高藏區小學語文課堂效率是我們藏族地區小學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就此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對此現象的主要原因作了分析,并就如何培養和提高藏區小學語文課堂效率做了初步的分析和思考,現簡要闡述如下:
一 影響藏區小學語文課堂效率的主要原因
1.課堂氣氛不活躍
由于藏區小學生大多數來自于邊遠牧區,他們從小說的是本民族的語言——藏語,入學后,第一次接觸漢語,這對一個剛剛接觸漢語的孩子來說帶來的障礙可想而知,且藏語的語法系統存在很多語病,與漢語語法大不相同,由此導致藏漢雙語翻譯的過程中經常出現很多笑話,例如:把“你吃晚飯了嗎?”說成“飯吃過了沒有?”;把“快點來睡覺”說成“覺快些睡來”;把“開一下門”說成“門開一下”等。因而,孩子們在課堂上往往選擇沉默,更多的情感只是流露在眼神里,無法表達。
2.學生學習習慣較差,學習興趣不高
由于藏區人民的整體文化素質、文化品位不高,同時家長又忙于牧牛、牧羊,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以至于孩子從小沒有得到學習氛圍的熏陶,沒有體會到學習帶來的快樂,致使他們沒有意識到學習對孩子一生綜合素養帶來的影響,造就了一些孩子不想學習、不會學習、不愛學習的傾向。
3.學生心理有障礙
大多數學生在所處的生活環境中沒有得到漢語語境的熏陶,對漢語言不敏感,再加上膽小、性格內向,嘴巴總是張不開,一張開就打結,又害怕自己說錯而引起其他學生嘲笑,更不愿意張口,時間一長就不動腦、不張口了。
4.教師教學方法落后
藏區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普遍存在“填鴨式”或“滿堂灌式”的現象,不僅課堂氣氛沉悶,而且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狀態,根本談不上興趣,自然會產生厭倦心理。
二 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效率的對策
1.將因材施教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
任何語言的教學都必須符合學生的語言背景和學習能力,因材施教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應貫穿于整個教育和教學之中,而在偏遠的藏區小學語文教學中,因材施教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弄清藏族學生學習漢語文時存在的問題、困難,在課堂中有準備、有目的地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以促進每個小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的發展。
2.以問促學
由于藏區小學生不敢說、不愿說、不會說的特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大膽設計開放性問題,促使學生全面地觀察問題,深入地思考問題,并用獨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解決問題,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這樣學生的思路才能跟著教師的思路走。
3.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參與熱情
《新課標》指出:“參與式教學就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同學與同學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情感交流,這樣一方面有效提高藏區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與自主性,另一方面能有效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趣味化與人性化,讓學生在幽默、風趣、愉快的環境中學習,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
4.創設語境,提高學習興趣
根據藏區農村小學生語言感知力的缺乏,創設良好的語言學習語境是提高藏區語文課堂效率的重要條件。教師應嚴格要求每一位學生自入學起不論在課堂、校內還是在校外,都必須用普通話交流,開展有目的、有計劃的課外活動,如貓捉老鼠、踢毽子、跳跳繩、丟手絹等活動,倡導每一位學生在家多看電視、多讀故事書、在校用普通話玩游戲、講故事、朗讀課文、交流情感等,使其在快樂中無意識地掌握大量的字詞,進行有效的聽、說、讀、寫活動,從而提高藏區小學生課堂教學中積極、主動的學習興趣。
總之,作為一名藏區小學語文教師,要想使小學語文的課堂出效果,不僅要了解藏區小學生學習語文時存在的特殊性、復雜性和差異性,還應有高超的課堂藝術,要立足于學生,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語文,點撥學生的思路,啟迪學生的智慧,激活學生的想象,實現有效、多向、高質量的互動,用自己擁有的文化內涵打造出自己的個性課堂,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最終目的。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