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外語人才,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就必須在教學模式上有所創新。在英語教學中,筆者嘗試將小組合作學習引進課堂,改變以往的師生關系,更新講課模式,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協作能力,實現課堂教學交際化。通過一年多的探索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 小組合作學習的特點
小組合作學習是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小組成員合作性活動為主體,小組目標達成為標準,小組總體成績為評價和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
二 小組合作學習的優點
1.體現了對學生主體的尊重
小組合作學習給學生提供開展互助學習的場所和機會,使之在小組中互相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樂,從而真正體現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尊嚴,使之產生“我要學”的強烈愿望。
2.為發揮學生主體的能動性提供保障
將學生們按其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個性、性別乃至家庭背景等因素,混合分成四人一組,讓每個組盡量均衡,盡可能處于同一個水平,具有同樣的競爭力,從而提高成員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對全班學生的分組情況要認真分析和研究,除考慮學生的人數、性別、英語基礎知識、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等因素外,還要注意學生的個性特點。每組最好都安排有較為活躍、善于關心和鼓勵他人的學生,這樣有利于調節小組的學習氣氛,增強組員之間的合作意識。
三 小組合作學習的具體實施方法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無論采取哪一種方式都應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學生活動的互動性和語言的交際性。同時,教師要把小組合作學習與班級授課及學生個人學習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合理地分配各部分的學習時間。小組合作學習與班級授課相結合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促進學生自主能力的提升。各個學生在發展速度、認知結構、興趣、活動需要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在實施集體教學、開展小組合作活動時,必須與個別輔導相結合,因材施教。小組合作可以這樣來操作:(1)合理分組;(2)合理分工協作;(3)合理策劃;(4)合理實施;(5)恰當評價;(6)恰當利用競爭機制。
四 小組合作學習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及其對策
在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過程中,我以九年級英語第十五單元的“動物園里的動物應該受保護嗎?”為例,首先出示一幅《動物園中的籠子里的老虎》的圖片引入,進而引出新課的內容。其次,出示森林遭到砍伐及稀有動物面臨滅絕的圖片,接著播放該課的錄音,然后讓學生默讀一次課文,再向學生提出問題,進行小組合作討論,討論結束后,每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匯報討論結果。最后,我布置課后作業,要求各小組寫一份有關保護動物的作文。
結果,在教學實踐中卻出現了一些低效現象。
1.學生的合作浮于表面
因缺少課前調查,學生的討論內容相當膚淺,使這節課的小組合作學習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因此,教師需布置學生合作預習新課,通過看書、上網、請教他人等方式預習了解與本課內容相關的信息,并通過觀察和調查的方式,了解愛護動物方面的情況。當學生進行了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對問題形成自己的見解后,在小組學習中才有話可說。
2.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
小組合作增加了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但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發言機會多,代表小組匯報的次數多,而另一些學生卻習慣于當聽眾,很少甚至不發表個人意見,長此以往,他們對一切語言學習活動都漠不關心。合作學習是一種集體行為,需要學生有足夠的團體意識,每個成員在小組中都要承擔特定的職責,以保證小組學習的順利進行。每個小組應有以下四個基本角色:組長組織小組成員討論,鼓勵人人參與,避免個別人的“話語霸權”,還要檢查小組成員的學習情況,確認每個成員所完成的學習任務,并提醒大家討論時聲音適中,以免影響其他組的交流;主持人要掌握小組的學習進程,安排發言順序和控制發言時間;發言人要代表本組匯報小組成員討論結果;記錄員要記錄小組學習的過程和發言內容。為了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可以讓小組成員定期交換角色。
3.角色落實不到位
在合作學習時,如果教師采取按座位自然分組而沒有考慮小組中各成員的個體差異及均衡搭配,小組中各成員的分工也沒有采取輪換制的方法,會導致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成為各小組的“常任”報告員。而教師因擔心教學效果或拖延時間,也不敢過多地讓學習困難的學生擔任報告員角色,致使他們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發展。教師對全班學生的分組情況要認真分析和研究,做出最合理的安排。
五 結束語
小組合作學習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做出適當的指導,給學生一個充分發展的空間。小組合作學習能使某些原本不想或不敢開口的同學活躍起來,融入課堂,做出嘗試,并能得到組員的幫助和肯定,獲得學習的快樂感,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