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化學教學是培養學生化學學習的基礎能力,在化學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十分重要。而化學實驗又是初中化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化學學習的效率等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對化學教學中實驗教學的應用進行分析,為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提供幫助。
【關鍵詞】初中化學 實驗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2-0133-01
化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讓學生從實驗探究中認識物質,并通過自己的操作來培養動手能力,進而促進思維的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化學實驗既是初中化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又是最常用的有效的教學方式,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和有效的學習方式。開展化學實驗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意識引導和設計學生的創造活動,培養其創造思維,發掘其創新意識。
一 通過化學實驗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初中階段作為學生展開化學學習的初始階段,對興趣的培養十分重要。在實施初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創設良好的化學情境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化學實驗對顏色變化、生成沉淀、放出氣體、燃燒等化學現象的直觀展現正是吸引學生的重要因素。如教師帶領學生做木炭與固體硝酸鉀加熱的反應,可以讓學生觀察小木炭燃燒過程中火苗的變化,引導他們思考,為什么木炭燃燒后的火苗會亂竄?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己的思考討論以及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的領會可以得出正確的解釋:因為在實驗開始階段,硝酸鉀溫度低不能和木炭反應,在加熱過程中小木炭達到燃點并與試管中的硝酸鉀發生激烈的反應,在放出大量熱量的同時小木炭燃燒發光。由于硝酸鉀在高溫環境下分解會釋放氧氣,小木炭與這些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試管中多出的二氧化碳氣體一下子將小木炭頂起來,木炭“跳起舞來”之后與硝酸鉀分離,反應中斷,二氧化碳的供給停止,木炭在重力作用下落回到硝酸鉀上面,反應繼續進行,木炭再次“跳躍”,如此往復,小木炭就呈現不停上下跳躍的現象。在這種實驗情境下,學生的注意力會高度集中,思維活躍,對實驗過程的觀察和實驗現象的思考就會變得十分敏銳,學習過程充滿趣味,這就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二 通過化學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眾所周知,實踐操作一直是中國學生比較薄弱的環節,與外國學生相比,中國學生的學習能力很強,但一提到實踐操作,中國學生的表現就差強人意。當然,這不僅是中國學生自身的問題,這與中國的教育體系和教師的教學理念也有著重要的關系。很多教師主觀上不重視實驗教學,認為做實驗與講實驗相比就是浪費時間。然而,實驗操作能力的培養是培養學生其他各項能力的基礎,對學生以后的學習歷程會有重大幫助。就化學實驗而言,它奠定了化學學習的基礎,將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機結合,在鞏固所學課堂知識的基礎上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當然,實驗前的準備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師要對實驗目的和實驗步驟進行明確講解,對學生強調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還要注意引導學生的實驗心態,避免實驗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學生要嚴格按照實驗要求進行實驗操作,切忌憑個人興趣隨意做實驗;其次,每個學生要獨立完成實驗,體會實驗過程中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變化,注意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在養成良好動手習慣的同時,掌握化學實驗的操作技巧,培養自身的操作能力。
三 通過化學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化學實驗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化學實驗本身就具有探究性質,是一個不斷發現新事物、新現象的過程,教師只要正確引導,學生就能在培養化學學習興趣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和探索。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導入法引導學生對實驗的思考,很多氣體的制取或物質的生成都可以通過多種實驗來實現。如教師在講氧氣的制取時,通過對高錳酸鉀制取氧氣這個通用的化學實驗進行原理講解和過程展示之后,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其他制取氧氣的方法,激發他們思考的興趣。另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和連接順序,向學生強調檢查裝置氣密性的要求之后,提問學生是否還有其他方法檢查裝置的氣密性,裝置還可以怎樣連接等,引導學生融入化學學習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 結束語
化學實驗是初中化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化學教學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應始終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通過做化學實驗,在觀察奇妙化學實驗現象的同時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實現教學目標。在通過實驗教學強化學生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將理論學習和實踐進行結合,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化學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顧巧鳳.淺談化學實驗在教學中的重要性[J].中學生數理化(學研版),2012(10):23
[2]寧茂生.實驗教學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重要性探討[J].家教世界,2012(10):52
[3]王金來.淺談化學實驗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作用[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8):25~26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