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行知在“創造的教育”中提到:“我們這一輩,從小是受傳統教育的熏陶,到現在覺悟起來,成為一個半路出家的和尚。”覺悟是對教育方法的覺悟,這是創造教育的核心,要給幼兒創造的教育、好的教育,首先就需要教育者有先進的教育理念,“覺悟”起來,從提升教師的師德修養出發。在教育中要愛幼兒、了解幼兒、理解幼兒,在新的發展要求下,創造新的教育理念。
【關鍵詞】師德修養 創造教育 教育理念 幼兒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2-0154-02
陶行知認為:“由行動而發生思想,由思想而產生新價值,這就是創造的過程。”總的來說,行動是形成價值的最重要前提條件,在教師的教育生活中,師德的修養體現同樣不能脫離行動。教師在面對幼兒時,對幼兒的關心、關注、愛護等都能通過行動表現出來,而這些行動中又都存在著一定的價值。
一 手腦的結合,行動中思索愛的給予
在今天的教育中,給予幼兒理性但又熱烈的愛是很多教師都在實施的。但是什么樣的愛才是理性的?在曉莊學校中,有一次陶行知在勸解打架的學生時,用四顆糖化解了學生心中的不快,同時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優點與缺點,最后的結果無疑是積極的,從學生流下的眼淚中我們看到了愛的感化,這樣的愛即為理性,沒有嚴厲的說教、打罵,有的只是一顆一顆糖獎勵后的成長。在這樣的行動中,愛的給予是理性的,但是充滿了溫情、教育的意義。
手腦結合即在行動時思考,我們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應當去思索自己行為背后可能對幼兒產生的深遠影響。理性的愛不僅僅能給幼兒帶來溫馨的感受,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品質,同時也能促進教師與幼兒關系的發展,讓教師的工作更輕松,最終形成良好的循環。如在教學中,很多老師都遇到過幼兒的提問,大多都選擇一帶而過,而好的教師則是認真地回答。如我園的高老師正是一位認真回答的教師,班里的孩子因為她的認真回答而變得越來越愛提問,高老師在回答了一段時間幼兒的問題后,發現如果自己適當地引導幼兒去嘗試,就能引導幼兒自己去發現答案。除了一些幼兒無法尋找答案的問題,如某個詞的解釋等,其他問題高老師都會主張讓幼兒自己去思考。于是更復雜的對問、反問的情況常常在班級中上演。“水為什么變冷了?”“為什么要把鞋子擺在床下放整齊?”等問題不斷地被幼兒提出來,又被幼兒自己去解決。這是高老師在與幼兒相處中不斷思考幼兒的需要,在對幼兒愛的前提下,仔細地對待幼兒的成長與探索,一邊行動、一邊思考,慢慢形成的一種良性的幼兒探究行為與師幼互動行為。
二 行動的教育,給幼兒帶來積極影響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成人應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樣作用,避免簡單生硬的說教。”成人的言行對幼兒起到示范、榜樣的作用,很多幼兒養成的不良習慣大多由于受到身邊成人的影響。此時,他們并未建立良好的判斷能力,對成人的信任與依賴讓他們不斷地模仿成人的行為。在陶行知“創造教育”的理念指導中,教師不能去嚴令禁止幼兒看似“調皮”的行為,而是需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幼兒,給幼兒犯錯的機會,因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在幼兒面前,教師特別需要注意自身的行為標準,“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創造”,教師要在做中引導幼兒模仿,從模仿中習得行為標準,并形成自我、內化的行動標準。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平時在幼兒面前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班里的孩子也都非常有禮貌。但是近期一名幼兒一直有搶奪小伙伴玩具的行為,年齡的發展與生活經驗的發展讓她的自我控制能力變得較差。我在對她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加大了行為示范的力度。每次在班級中有人來訪時,都刻意地帶著她一起,并拿著班里的物品和客人一起分享,同時表揚她樂于分享的行為。同時在很多次游戲中,我也參與幼兒的游戲,和她坐在一起,給她和其他幼兒分玩具:“我給你一些吧,這樣大家更開心。”……通過一段時間的加強示范,我開始鼓勵她分享,對幼兒來說,未經歷的便是她的“創造”,其中的成就感是他們獲得成長的重要因素。我通過行為示范,激發了幼兒的分享意識與分享成就感,“加強示范”正是創造教育下的行動方式。
三 自由的解放,理解中幫助幼兒成長
陶行知認為:“要解放小孩的自由,讓他做有意思的活動,開展他們的天才。”在幼兒教育中,很多教師對幼兒有很強的控制欲,對于班級幼兒的活動、說話聲音的大小等都非常在意。我們不難聽到:“不要吵了”“所有人馬上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等行為要求不斷地在幼兒園中出現。這樣的方式不僅僅可能打斷幼兒的活動,同時也讓教師與幼兒的關系變得不平等。教師應當給幼兒提供更自由的探究空間,讓幼兒在自我意愿的引導下自由地發展,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懂得自己思考,引導幼兒從他律向自律發展。
平等、尊重的關系,能使幼兒更好地發現社會與自我的區別,獲得自身的成長。而“想辦法解決困難”,在班級紀律差、幼兒打鬧的情況下,教師更應當善于思考,發現幫助幼兒成長的方式,用積極的行動、理解的方式使幼兒獲得成長。如在一次音樂活動中,所有幼兒拿到了新的樂器以后馬
上興奮了起來,教室中各種探索樂器的方式讓我有些苦惱。原來拍擊樂器進行伴奏的計劃無法進行,但是幼兒自由探究的機會不能錯過,于是我馬上做了改變,將教學活動中的伴奏改為了樂器探究。很快,幼兒各種讓我驚喜不已的演奏方法、節奏打擊方式一一呈現了出來,這些自由的想象與肢體的表現不是平時設計好的教學中能體現出來的,而只有在有關愛的環境下、自由的環境下才能呈現。而后,我組織了系列的器樂探究活動,由于幼兒對這些活動充滿興趣,活動的探索非常順利,我與幼兒都獲得了相應的成就感,教師與幼兒的關系也在這樣的活動中進一步得到提升。這些改變中,包含著對幼兒探究的理解、對幼兒成長的關愛,這些自由的解放同樣需要一定的規則,并不是完全的散漫、無序,教師在對幼兒理解、了解的前提下,為幼兒做了最大限度的調整,幫助幼兒獲得了當下可貴的成長機會。
在師德建設中,關愛幼兒、自我學習、為人師表、教書育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師德的建設與發展是教育的基礎,也是幼兒獲得良好發展的前提條件。同時,對幼兒的了解也是師德發展中的關鍵因素,是教師行為的方向引導。陶行知“生活教育”“教學做合一”“創造教育”等理論都是建立在對幼兒的理解、對幼兒成長的了解上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總則”中明確提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作為新時期的幼兒教師,我們更應看到肩上的責任,每一位幼兒都是社會未來發展的希望,給幼兒愛的教育、創造的教育、生活的教育、模仿的教育,幼兒也能回饋社會、回饋家人朋友相應的認知與行為。可以說,幼兒教師的師德發展、教師對幼兒愛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幼兒未來發展道路上的行為習慣的建立。
改變理念,給幼兒自由的環境、自由的發展,教師需要做的是不斷更新自我的教育行為,讓教育符合幼兒的發展,形成符合班級特點的愛的給予,形成全新的、個性的師德發展形式。用教師的成長促進幼兒的成長,用幼兒的成長促使教師學習,讓共同發展形成良性的循環,使幼兒與教師在幼兒教育的道路上共同前進。
參考文獻
[1]顧明遠、邊守正主編.陶行知選集(三卷本·第一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2]李季湄、馮曉霞主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