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洞庭湖濕地的生態環境在調蓄洪水、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人類活動正使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主要表現在:水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減少、調蓄能力降低等。本文從嚴格控制環境污染、退田還湖和防洪蓄洪、管理制度的完善等方面提出改善措施。
【關鍵詞】西洞庭湖濕地公園 生態環境 保護
【中圖分類號】X1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2-0179-02
濕地與人類的生存、繁衍、發展息息相關,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它不僅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環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調節徑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促淤造陸、美化環境等方面有其他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西洞庭湖濕地公園于2002年1月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西洞庭湖濕地公園內江湖交錯,水道縱橫,洲灘密布,濕地類型多樣,涵蓋了河流、湖泊、沼澤和人工濕地四大類型,廣闊的天然濕地和多樣的濕地類型為眾多水鳥提供了良好的棲息、覓食和越冬場所。
近年來,由于人類的不合理開發,給湖區濕地生態系統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致使濕地生態環境功能嚴重退化,湖區環境污染日益加劇,生物多樣性減少,泥沙淤積嚴重等。
一 西洞庭湖濕地基本概況
湖南西洞庭湖濕地地處洞庭湖西濱,吞吐長江松滋、太平二口洪流,承接沅、澧二水,納滄、浪等八河入湖,是江湖復合濕地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是洞庭湖區江湖生態系統平衡的調節器,總面積為30044 hm2。
西洞庭湖處于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由于受東亞季風和江湖龐大水體的影響,具有濕潤的大陸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溫和濕潤、光熱充足、多風多雨、四季分明的氣候特征,湖區太陽輻射相當豐富,年輻射總量在418600~456274J/(cm2·a),年均氣溫16.7℃,年均降水量為1200~1350mm。
西洞庭湖濕地面積遼闊,據調查已有維管束植物87科259屬414種,有國家I級重點保護植物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栽培種),國家II級重點保護植物5種;動物方面,大型底棲動物4目9科65種,魚類9目20科111種,兩棲類1目5科13種,爬行類3目8科20種,鳥類15目50科205種,哺乳類7目14科26種,有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白鶴(Grus leucogeranus)、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偶見種)、黑鸛(Ciconia nigra)、東方白鸛(Ciconia boyciana)和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共6種,國家II級重點保護動物26種。
二 西洞庭湖濕地主要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
1.大量泥沙淤積,洪澇災害頻繁
由于長年的泥沙淤積,人類大量的圍湖造田以及水土流失使得湖泊面積逐年減少。內湖面積的減少,堤外灘地泥沙沉積量上升,致使湖口水位抬高,造成湖區的調蓄功能下降,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在1525~1873年間,漢壽發生46次澇災;1874~1949年間,發生26次澇災;1950~1970年間,發生24次澇災,洪澇災害發生的頻率逐漸增加,導致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降低,且嚴重的洪澇災害制約了湖區經濟的發展和危及湖區人民的生命安全。
2.水污染嚴重,濕地的自我調節能力降低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濕地水資源受到污染。西洞庭湖
——————————————————————————
* 指導教師:于小俸
水污染主要來源于兩方面: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濕地的工業污水一部分來自沅水、澧水上游的工業企業,主要是濕地周邊社區的工業企業。由于濕地盛產蘆葦,周邊社區的小型造紙廠、紡織廠等工業企業增多,污水沒有經過嚴格處理,且排放量大,使水資源受到嚴重污染。據統計,2009年,西洞庭湖區(漢壽縣)工業廢水排放量為1111.87萬噸,工業廢水排放達標量為659.19萬噸,達標率僅為59.29%。濕地周邊社區的化肥、農藥等生產原料的大量使用,造成西洞庭湖水域的水質下降,使魚類、鳥類等生物的生存面臨威脅,同時這些有毒物質使濕地的生物群落結構發生變化,對自然濕地生態系統造成破壞。據相關資料統計,西洞庭湖區農業生產廢水、污水排入量達44273萬噸/年,生活污水排入量達4000萬噸/年。
3.人類活動頻繁,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
濕地生態環境中的動植物物種豐富多樣,是除了森林以外的一個重要的生物基因庫。同時,物種的多樣性對于整個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平衡有著重要的作用。一直以來,西洞庭湖區濕地是人們高強度開發的區域,當地居民在濕地內進行的割草、放牧、挖沙、非法捕撈、植樹造林、圍湖養殖等生產活動十分普遍,導致生態系統破壞嚴重、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服務功能降低。在頻繁的人為因素干擾下,生態系統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濕地生物資源銳減、質量下降。如原分布于西洞庭湖的代表物種已基本滅絕,而小天鵝、中華秋沙鴨、白鱘、中華鱘、江豚、胭脂魚等物種瀕臨滅絕。雖然隨著保護區的逐步建立,西洞庭湖區的生物資源破壞情況得到了改善,但人們在湖區內進行的圍湖養殖、非法捕撈和植樹造林等活動仍舊十分頻繁,湖區濕地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仍舊無法得到保障。
4.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生態環境面臨危機
生態環境治理保護牽涉建設、水利、農業、城管等20個各鎮(街道)部門,但由于生態辦和生態環境治理保護辦公室設在環保局,如果僅僅只靠生態辦或生態環境治理保護辦公室去考核、檢查、監督,力量比較單薄,工作往往只是匯總各項目進展情況,并且不能涉及每家每戶,也是監管力度不足的體現。同時,環保部門自身力量也不足。西洞庭湖濕地公園是每個人都應盡力去保護的資源,不是靠一己之力便能完成的工作。西洞庭湖區生態環境保護的管理制度仍存在較大的漏洞,湖區生態環境仍舊面臨著巨大的危機。
三 西洞庭湖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
1.退田還湖,防洪蓄洪
面對大量的泥沙淤積,過度的圍湖造田及調蓄能力降低這些問題,需采取以下措施:(1)對于臨近江湖,地勢低且防洪設施不配套的地方實施移民建鎮,將影響行洪的民院,采取放棄和清除措施。(2)水土流失造成的濕地水域面積萎縮,采取退田還湖,實施退田還湖后的濕地要積極加以保護,恢復和最大限度地維持洞庭湖濕地的自然生態過程和生態功能,以提高調洪蓄洪能力。(3)加強生態防護林和水源涵養林的營造,減少入湖泥沙淤積量。
2.治理水污染
水污染是濕地面臨的嚴重威脅之一,水污染是必須要解決的,我們通過截污和治污兩方面進行治理。截污就是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防止湖區濕地生態惡化。從2006年開始,先后關閉濕地周邊污染嚴重的苧麻脫膠企業6家、造紙企業3家、小鋼廠38家、其他企業2家,投資1.7億元新建了5家保留的苧麻脫膠企業污水處理工程、1個縣城區污水處理廠。同時還需合理地調整產業結構,制定嚴格的工業污水排放標準,實行污染物總量控制,積極發展綠色農業,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治污就是要及時處理生產、生活產生的污廢水。工廠排放的污水要及時地處理,污水達標后再進行排放,同時控制生活污水向濕地排放;禁止向湖區水域傾倒垃圾、廢渣。
3.宣傳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提高公眾參與度
濕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對生態環境的改善是十分重要的,而濕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依賴于當地廣大群眾的理解、支持與參與。造成公眾在西洞庭湖區進行圍湖養殖、植樹造林和非法捕撈等現象的主要原因,即是由于西洞庭湖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宣傳和教育還處于滯后狀態,普及力度不夠,造成人們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意識薄弱。在今后濕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過程中,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加強與保護區周圍居民的交流和溝通,強調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從而提高當地廣大群眾的保護意識。只有這樣,西洞庭湖濕地生物多樣性才能得到更合理、更完善的保護,才能促進西洞庭湖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4.完善管理制度,創造濕地美麗的生態環境
由于西洞庭湖濕地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制度不完善,人們肆意污染湖區環境、過度開發濕地導致湖區濕地生態環境破壞日益加劇。要使西洞庭湖濕地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對濕地進行嚴格保護和管理。首先要嚴格控制各種污染物直接進入水體,對珍稀魚類和其他水生或陸生動物棲息、繁殖場所進行重點管理,確保其生態環境處于正常情況;其次,要嚴禁毀壞蓮藕、蘆葦等水生植物,嚴禁過度捕撈和非法狩獵活動,嚴禁圍湖養殖并要退耕還湖恢復濕地環境;再次,貫徹落實法律法規,嚴禁一切威脅到濕地生態環境的行為。
四 結束語
西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是濕地建設的一項重要工程,是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保障。必須及時解決現存的問題,才能使濕地的生態系統功能不斷增強,物種資源不斷豐富。西洞庭湖濕地的保護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及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參考文獻
[1]曹夏飛、劉家棟.洞庭湖治理與湖區濕地保護探討[J].人民長江,2011(21):2~3
[2]黃金國.洞庭湖區濕地資源開發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對策[J].水土保持通報,2003(1):73~75
[3]秦建新、尹曉科.洞庭湖區濕地生態環境問題與對策[J].人民長江,2009(19):2~3
[4]鄧立斌、陳端呂.洞庭湖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其可持續利用[J].林業資源管理,2002(1):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