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Kathryn Tyler和Nikki Cochrane在經過大量研究調查后,發現小型企業和組織常常雇傭不起全職的社交媒體經理,而很多全職媽媽們想去工作卻很難找到兼職。于是Tyler和Cochrane靈機一動,思考著如何把這兩個需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只要把媽媽們都變成社交媒體經理,然后把她們介紹給公司不就可以了嗎?
選擇融資還要看指導能力
去年Tyler和Cochrane的想法終于變成了現實,他們成立了數字媽媽(Digital Mums)公司,一些公司已經向其投資。大問題(The Big Issue)的投資部門就是其中一家。
“我們不只需要融資,還需要指導我們的人,”銷售主管Tyler說。“大問題投資對我們的社會使命十分認同,他們不僅僅看我們的增長。我們已經達到了增長目標,但是我覺得正是因為他們很認同我們的使命,所以他們才會理解我們為什么會做一些收益并不高的事情。然而企業投資者給我們的感覺是他們只看重錢。”
低收益的事情包括為媽媽們準備的訓練課程,大約一半的媽媽會支付課程費用,另一半則可享受到免費的福利。
影響力企業時代正在來臨
大問題投資從10年前創立到現在,已經向310家社會企業、慈善組織和社區組織提供了2500萬英鎊資金,提供了3200個就業崗位。
雖然這個數據聽起來很了不起,但是和一些美國企業和基金會去年承諾的15億美元的社會企業資助來比,實在是微不足道。美國總統奧巴馬的顧問在一份聲明中稱:為了解決最嚴峻的挑戰——從兒童肥胖到氣候變化,我們需要跨部門的合作、強有力的監管能力,公共資源應和私募資本以及慈善支持相結合。
根據2014年JP Morgan報告,全球的企業和基金會在影響力投資領域會投入460億美元,和上一年相比有20%的增加。事實上,根據英國政府報告,“影響力企業時代”正在來臨。
放眼望去這些為社會提供服務的營利和非營利組織,影響力投資趨勢顯而易見。比如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為全世界的學生提供免費線上學習機會,德國公司Auction幫助自閉癥人群成為網頁開發者,并將他們介紹給雇主。
“企業社會創投不是一天或者一年就能做完的志愿工作,它關乎于培育和引導一個正經的企業,”大問題主席Nigel Kershaw說道,“我們希望成為一個社會招商銀行。”
鼓勵用市場解決社會問題
有些人質疑社會企業家和投資者是否做了政府該做的事情。難道不應該是政府負責幫助全職媽媽找到工作嗎?
“這確實是政府該做的,”Tyler說,數字媽媽已幫助一些社交媒體畢業生找到了兼職工作,“政府忽視了成年人教育。政府要不投資像我們這樣的公司,要不就應該自己做同樣的事情。”
也有一些人認為政府正鼓勵用市場來解決更多的社會問題。“資本主義定義了這個市場,我們要利用這點改變我們的社會,”Kershaw說道,“如果我們能資助那些為人們提供就業機會和保障,并在這方面做得比政府好的公司,那么我們也是為社會做了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