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幾乎每一天都離不開網絡:早上睜開眼,第一件事是打開手機,看看微信朋友圈更新,刷刷微博;中午在食堂吃飯,抽個空就要打開手機上的炒股軟件看看股票行情;工作告一段落,趕緊去淘寶逛一陣,萬一碰上心儀的好貨呢。
記得上大學時,為了寫一篇論文我要去圖書館查閱大量資料。在那個沒有網絡的年代,查閱資料既是腦力活兒,又是力氣活兒:首先你要在一盒盒分類的檢索卡片中找到資料所屬的書籍分類信息,再按照卡片上的指引找到書籍所在的書架,然后從這個書架上找到那本書,翻到需要的那一段文字,摘抄下來。每一次查閱都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也拉長了一篇論文的完成時間。然而現在,我只需要動動手指,輕點鼠標或輕觸屏幕,就能查閱到想要的資料,這就是互聯網帶來的便利和快捷。
但這并不是我想要的全部。在現代社會,互聯網不僅僅是一種工具,它更能創造出無限的價值和商機。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在這里,互聯網就是一個前綴,它和任何一個產業的結合都將是一個巨大能量的爆發。
我們成都市女企業家協會里有一位成員,她在十年前創立了一個服裝品牌。憑借不斷出新的時尚設計,十年里她的工廠規模不斷擴大,形象店開了一家又一家,產品的聲譽度持續提高。但近年來由于互聯網經濟的沖擊,她的實體店不再像以往那樣紅火。這倒不是她的產品沒有了生命力,而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喜歡足不出戶在網上購物。她面臨的選擇是:要么關門;要么順應潮流把實體店和網絡相融合,走O2O模式,通過線上和線下的互動讓企業重新煥發青春。于是在大半年的時間里,她一邊在北京中關村建立自己的網絡電商模型;一邊往返于成都和巴黎之間,進修時裝設計課程,讓自己的產品更加國際化。不容置疑,這種銷售模式的轉型是痛苦和漫長的,但面對風起云涌的互聯網電商崛起,等待無疑是自殺。
與之相比,全產業鏈的生產型企業更應該關注和嘗試互聯網管理運行模式。因為如果你有原料,有良好的生產管理,有優質的產品,若再加上互聯網這個新陣地的推廣和傳播,不是如虎添翼、錦上添花么?
在一次電子商務峰會上,我聽到了這樣的觀點:對互聯網行業來說,第一是圖片為王,因為人們在網絡上不能觸摸到真實的產品,視覺感受就是第一重要的;第二才輪到產品的質量和企業的口碑,因為在尚不成熟的互聯網市場上,它們暫時失去了決定性地位。這個觀點雖然顛覆了我對企業發展的理解,但這可能就是很多人對互聯網經濟特點的理解——博取眼球才是第一位的。盡管我依然認為產品質量應該始終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在選擇新項目投資時,我更傾向于選擇全產業鏈的生產型企業,從農業種植開始,到提取物的研發,再到批量生產,每一步都不能忽視。當然我會把互聯網作為工具嵌入到生產和銷售的過程中,但我不會讓企業的發展完全被互聯網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