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秀崛起
采訪當天,文軒美術館正在籌備《成都美術近現代優秀作品提名展(第一回)》,蔡家駿介紹說,這次展覽云集116位名家的116幅作品及文獻資料,展覽將以文獻展的形式為觀眾梳理并呈現近100年來天府畫派的藝術文脈,為觀眾勾勒出天府畫派近現代時期的基本藝術面貌。
作為業內新秀,文軒美術館目前已經籌辦了50多場展覽,其中云集百余位藝術家作品的當代藝術大展不在少數,這已經成為美術館的一大特色。蔡家駿提到,美術館于去年9月舉辦的“‘文軒·新象’——當代藝術百人邀請展”,是對本土當代藝術生態進行的再度梳理和閱覽。蔡家駿感慨地說:“在每一次展覽過程中,藝術家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是必不可少的,出現一些尖銳對話也不必大驚小怪。藝術家們由于年齡、閱歷、教育背景、知識積累的不同出現創作差異,是自然常態,我們應當理性對待。這也體現了藝術的自由與開放。”
“文軒美術館在多人大型藝術展方面累積了一定的經驗,大型展的優勢在于:首先,觀者通過展覽可以看到藝術家創作的整體面貌和發展方向;其次,藝術家通過思量自己的作品在群體中的表現力,調整與梳理自己的創作脈絡:同時,多人大型展更便于學者進行學術梳理。”蔡家駿強調說,文軒美術館是目前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公益性美術館,一直免費對外開放,希望有更多的觀眾能走進美術館,走近藝術。
扮演多種角色的美術館
美術館通過展覽向公眾傳達一種藝術審美價值取向,發揮著公開、直接又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在蔡家駿看來,美術館扮演著多重角色,既是藝術家與社會對話交流的平臺,又是社會大眾精神糧食的供應者。藝術家長時間的獨處與創作,容易深陷自己的小世界,從而缺乏對大環境的把握與認知,難免有失偏頗,美術館正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去鼓勵、引領他們,將最好的藝術面貌呈現給大眾。
美術館不僅要擔當審美教育的重任,更重要的是培養藝術新秀。文軒美術館為鼓勵與支持青年藝術家的創作,自2011年起在四川美術學院設立了文軒藝術獎學金,并計劃逐步開啟與高等院校的合作:一是支持高等院校開展藝術教育及審美普及工作:二是與學者、專家、藝術集大成者建立交流與學習的平臺;三是挖掘與扶持更多更有潛力的青年藝術家。蔡家駿表示,這樣的互動不僅讓藝術專業的學生獲益匪淺,也讓其他大學生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大師作品。事實上,許多大學生習慣在網絡上欣賞藝術作品,如何讓他們從間接的欣賞變為直接的欣賞,這是蔡家駿和他的團隊近期在思考的問題。
讓美留在視野里
蔡家駿辦公室的墻上掛著畫家徐牧原的畫,他說自己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換一幅作品,在每天經意或不經意的欣賞中,會生出許多新的理解,他以此來表達自己對藝術的熱愛。
除了繪畫和書法,蔡家駿的另一大愛好是篆刻,“方寸間靈動之文字,朱白之相宜,縱橫之章法,淋漓盡致間,展現出耐人玩味的古雅逸趣”。蔡家駿一邊介紹,一邊從隨身包里掏出了一方小印章,“你看,篆刻是一種文字的藝術,它用的主要是篆字,這種文字,雖不易辨認,但它極為生動活潑,給人以強烈的文字美的享受。篆字象形成分較多,線條富于變化,集于一印中,成為一個統一體。其美的意境自然而深邃”。蔡家駿補充道,欣賞印章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印章的藝術美,二是印章的材質美,前者為主。
讓美留在視野里,為視野里不斷加入新的美感,這就是蔡家駿理想的生活狀態。美是什么?美存在于審美者的大腦中,無從定論,卻讓人窮追不舍。
QA
Q=《成都女報》A=蔡家駿
讓高雅藝術走近大眾
Q:文軒美術館在跨界合作方面有哪些嘗試?
A:我們與高端汽車品牌、文化品牌、房地產品牌等有過多次合作,未來會與更多品牌合作,讓高雅藝術走近大眾。
Q:美術館目前存在什么樣的問題,會怎樣改進?
A:美術館目前的策展人多是從館外聘請的,這不利于提高美術館的軟實力,即美術館的學術研究能力。因此我們正在努力培養一支優秀的、擅于溝通與協作的策展團隊。
Q:聽說你的兒子在學習雕塑,平時你會與他交流專業方面的東西嗎?
A:兒子現在就讀于四川美術學院,他和同學會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雕塑材料語言與新觀念的實驗性探索,他對專業的理解、對美學知識的領悟常常會帶給我許多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