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物論是心理學研究的基本理論之一,研究心物論的心理與客觀事物的關系,有助于指導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通過貼合學生實際的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活動,即對良愿前置教育的初步探索,促成學生“心中之物大小次序”的合理排序,用最適合學生本人的“心中之物”來指導、引導學生的行為,從而實現教育教學目的——學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心物論 心中之物大小次序 良愿前置教育 學生發展
【中圖分類號】B8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5-0001-03
一 引言
“心”、“物”通常是古人用來反映主體與客體的兩個概念。象山書院創始人陸九淵明確提出心物論的理論綱領,即“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他認為“心”乃充塞仁義禮智的“本心”,此本心與天理無二,故人心即是天理,理為萬物之源,“心”也就是萬物之本。現代新心學則認為:“心”在前人的基礎上還須加入人的有意識性、認知過程等意義。意識是認知的動力,認知是意識的運用和結果;“物”包括事和物,事是人類的行事,“物”是天地萬物,引申開來是所謂“境”。人心中有很多意愿,這個意愿可以視為“心中之物”。“心中之物”會因人、因時、因地而不同,因而意愿在人心中會有多少、大小、次序之別。影響“心中之物”多少、大小、次序的是教育命題之所在。因此,了解學生心中的意愿,特別是諸多意愿的排列先后次序,是我們教育的著眼點。要通過良好意愿前置教育,把學生的良愿引導到其意愿的最前面,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二 心物論以及我國心物論的特點
1.關于心物論
心物論,是哲學研究與心理學研究的基本理論問題之一,是涉及人心理本質的重要理論問題。從廣義上講,心物論是關于心理與客觀現實、心理與人的身體之間關系的理論。從狹義上講,心物論專指心理與客觀世界關系的理論,是研究心理與客觀事物的關系問題,它回答了世界的本原究竟是物質的還是心理的,到底是客觀事物決定心理還是心理決定客觀事物,以及現實生活中心與物應當如何和諧相處的問題。
研究心物關系,可以解決心理內容的客觀來源問題,心理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客觀世界是心理的源泉,人類的實踐活動則是心理產生的基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則體現了人對客觀現實的主觀能動的反映。從心理學上看,通過研究與探索心物的關系問題,解決心理產生的生理機制問題,可以為建立唯物主義觀點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2.我國心物理論的特點
第一,古代心物理論。象山書院創始人陸九淵提出:“萬物森然于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萬物都存在于方寸(心)之中。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去觀察和認識宇宙,萬物一理;以此反觀自身,萬物之理都依賴于吾心而存在。人要獲得知識,不必向外探求,只要反觀自省,自存本心,就一切皆得,萬里自明。因此,人們如能“收拾精神,自作主宰”,立住此本心,則“萬物皆備于我,有何欠缺?”象山認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因物欲迷遷而不知返。
心物問題是宋明心學理論的核心問題。中國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王守仁在總結心學心物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心物論理論綱領:“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矣。遺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在王守仁看來,心物是相即不離的。他提出“心即理即萬物,心是一切事物產生的根源。”他進一步指出,心物合一的基礎是心(良知)。王守仁認為“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這種是非善惡之心人人皆有,圣愚皆同,本來圓滿,原無欠缺,不須假借。圣人不會多一些,常人不會少一些,因此,人人都可成為圣人。既然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可用自己的良知作為衡量是非善惡的唯一標準,故不必求之于圣人,亦不必求之于典籍,“良知便是你自家的準則,便是你的明師”。從王守仁的“良知說”中我們可以看出每個人都有良知,此乃本心之所在。意愿經良知檢測出良愿,讓良愿這個“心中之物”前置放大,成為行為的原動力。
第二,現代心物理論。在現代心物理論里,心物相即是以心為體、以物為用緊密相聯系的。所謂體與用,體謂本體,即萬物存在的依據和終極原因;用謂功用,是本體的表現。體不能不表現于用,故心不能不表現為物,無離用之體,也就無離物之心;用不能不復歸于體,故物不能不復歸于心,無離體之用,也就無離心之物。嚴格來講,心與物是不可分的整體。分開來說,靈明能思者為心,延擴有形者為物。據此界說,則心物永遠平行而為實體之兩面。心是主宰部分,物是工具部分。心為物之體,物為心之用,心為物的本質,物為心的表現。心體物用,故心物相即。
現代心物理論認為心物合一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心物之間相符合,二是指心物之間相融合。相符合側重于認識的目標而言;相融合則側重于認識的過程而言。以認識外部事物而言,只要你對外部事物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認識,必須要使認識的對象與你心的內容相合一,也就是說,要不斷排除心與物之間的矛盾,找到心與物共同貫通之理。比如以認識事物為例,當你遠遠地看見前方一個物影時,你一定是假想它是什么,這就是用心中已經擁有的知識經驗來進行解釋。在認識這一事物的過程中,不斷排除認識與客觀事物之間不一致的矛盾,以達到假想和客觀事物的一致。一致了,你就認識了這一事物,而如果未能一致,你還沒能真正認識這一事物。心物相融合,是指人對事物的認識過程是由內心所固有的經驗和感知而來的經驗相綜合的。
三 “心中之物大小次序”與“良愿前置教育”
象山提出:“人性本善,其不善者遷于物也。”其所以不善,是因為其心未能立住,隨物而動了。然而,只要對此心加以存養,通過瞑目靜坐、讀書、寫畫等途徑,則可以保持本心。
王守仁心學的特點是他的“良知說”。他認為,良知是“天淵”,是天地萬物發育流行的根源。良知又稱為“太虛”。天地萬物在太虛中發育流行,就是在良知中發育流行,而不在良知之外。他說,一切是非善惡,良知自會知道。它就在你的心中,如果求之于心而非,“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如果求之于心而是,“雖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王守仁所謂良知,實際上是主觀的道德意識,它既是是非標準,又是善惡標準,即真理和道德標準。他依此思路探尋教化普通臣民、穩定社會秩序的救世之方。王守仁的“良知說”對今天的教育有很大的借鑒價值和指導作用。
心物合一是新心物論的認識論命題,他們認為人類就是在心物合一中發現和認識真理的。“儒家三圣”熊十力、馬一浮、梁漱溟之一馬一浮(1883~1967)以“義理精純”為世所稱,他接受心學“心外無物”的觀點。馬一浮認為:“虛靜無欲方是心之本然。”這種本然的狀態是先天就具有的,至于散漫、怠惰、貪欲等都是后天習染得,使人的本性受到歪曲和異化。馬一浮在傳統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與天地萬物一體,乃心之本然。”他針對學生提出“與天地萬物一體”,即是主觀意識對宇宙萬物的直觀把握和情感的延伸,通過個體人的無限擴大,于未發中包蘊生命的躍動與沖創,展示了主客體交融而形成的天人共生的意義傳達。
通過歷代哲學家、思想家們所闡述的心物理論,我們可以認為心與物同體,物不能離開心而存在,心也不能離開物而存在。我國古人所說的“心物合一”,同現代格式塔心理學派的“心物同型”理論十分接近和相仿。都對心靈(意識)的整體性進行了闡述,心的最根本處就是整體性。心就是整體性,整體性即是心,物即人的意愿。從廣義角度講就是境,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對應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境。“色”是眼睛能夠見到的有形狀顏色的相,“聲”是耳朵能夠聽到的震動相,“香”是鼻子能夠聞到的香臭相,“味”是舌頭能夠嘗到的酸甜苦辣相,“觸”是身體皮膚所能感覺到的冷熱濕滑軟硬等相,“法”是意識所知的詞句義理等相。此種種相總稱為境,它們通過六根被心識所了知。觀待于心識,我們的身體也是境。以上所說通稱為境,或物。
人的“心中之物”體現在人心中有許多意愿,大概可分為良愿、惡愿及介于兩者之間的意愿。這些意愿在人的心中也是一個整體。但它們在整體中的排序是不同的,體現在個體差異性上,不同的人排序不同,如性別不同、年齡不同等;同時還受到環境、教育等外部因素的影響,諸如處于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以及所受教育的不同,意愿排序也不相同。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受到客觀環境的各種影響,并通過自己的認識、情感、意志過程保留在心理結構中,意愿排序會隨著個體的認識、情感、意志過程的發展而改變。
因此,在實施教育過程中,首先要了解教育對象“心中之物”有哪些以及大致的排列次序,對于已經把良好的意愿放在前面的學生,我們要繼續施加積極的影響使其“內心之物”能長期堅持并固定下來,這樣良好的意愿就可能成為其人生的追求目標;而對于良愿被排在后面的學生,想辦法通過教育,實施有效的外部影響,讓他有意識地把良愿放置到前面,并能持之以恒,成為終極目標追求,這樣很有可能有成就。如追求書法藝術,這個意愿在心中排序一定靠前。如果這個意愿在心中始終是放在第一位,他就會矢志不渝地追求。如果這個意愿非常大,幾乎占據心中所有的空間,他就會達到忘我的境地,甚至會達到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自我實現的最高需要層次。
良愿排在最前會有良好的行為,正如馬斯洛所言:“一個人能夠成為什么,也就必須成為什么,從而進行創造性行為。”正如今天一些教育專家所表達的觀點:電腦硬件軟件說和電視頻道轉換說。電腦硬件視為心,軟件視為物,硬件是天賦,軟件是教育。硬件先進,裝的軟件也是先進,電腦運行就好,這叫最好匹配;硬件先進而軟件不先進,就會影響硬件功能的發揮,浪費資源;硬件不先進而軟件先進,兩者不匹配卻裝不進去,所以電腦只有裝與硬件相匹配的軟件才能很好地運行。有天賦的人同時進行良好教育極易成才,有天賦的人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也不易成才。天賦不足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可能成才,也可能不成才,因為人不能等同于電腦,是有潛能的。心的容量是可大可小的,那意愿之物就可裝多裝少,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后天教育的影響。電視視為心,內存頻道視為物。頻道多少可視為意愿的多少,雖排列有序,但人隨意愿有選擇性。想看的內容通過遙控的外部干擾,可以重新排定先看什么,后看什么次序,人心中之物的次序當然可以通過外界影響進行重新排序。意愿就是人的主人,什么樣的意愿放在最前并充分放大就會有相應的行為。
現代社會是知識爆炸和知識迅速更新的時代。21世紀教育是一種適應終身學習需要的終身教育。學生心中的意愿及意愿排序對學生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學校教育對學生的發展起主導的作用,學校教育是從屬于學生發展、為學生發展服務的,教育是實現學生發展的特殊手段,而教育活動的目的設置、方法和內容的選擇不僅是建立在對學生身心發展的科學性認識的基礎上,還要考慮到學生心中的諸多意愿。譬如,學生理想層面的意愿、學習層面的意愿、生活層面的意愿、人際交往層面的意愿等等。在不同的層面意愿里又有良愿、惡愿及介于兩者之間的意愿。如在理想層面里有升學意愿、有就業意愿,還有“零意愿”等等。良愿在最前會有良好的行為,反之亦然,惡愿在前就會有不好的行為。
四 結束語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指出:“世界對存在者本身的這種特殊的關涉情況,是由人的生存的一種自由選定的態度來承擔和進行的。”意愿是主體生存的靈魂,不同的意愿取向構筑不同的生活形態。意愿取向及排序是主體在自身的社會生活中學習獲得且經過自己內心營造的精神家園,是主體最富有詩意、最富有人文韻味、最富有推動力量的精神支柱。良愿前置教育是指引學生生活、學習等精神狀態與德行的行為,良愿前置教育針對不同人群應有不同的方法,在實施素質教育實踐中更富有針對性。教育工作者都應十分看重良愿前置教育,并把它作為德育的切入點和落腳點,根據學生的意愿取向特性因勢利導開展工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明〕王陽明.傳習錄[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2
[2]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中下)[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3]黃向陽.德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劉澤亮.陸王心學心物論[J].湖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4)
[5]馬一浮.心的澄明與物的超越——馬一浮心物論思想述評[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06(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