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在對中西部地區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并取得了實效的教學管理措施,以供職教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中職學校 教學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5-0013-03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技能型人才從總量、結構和素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從中可以看出中央把職業教育提高到了國家戰略層面,同時也指出了中職教育下一階段的發展方向是“保證規模、調整結構、加強管理、提高質量”。為此加強對中職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培養與經濟社會相適應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是當前中職教育改革的出發點和著力點。
與此同時,近些年來,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招收的學生絕大多數文化程度低、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較差,學生厭學和學習障礙等現象較為嚴重,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影響職業學校的辦學質量,影響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進而影響企業產品的質量和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如何有效地解決影響中職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能力的障礙,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需要職教工作者真正地潛下心來研究。
針對該問題,眾多職教工作者也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職業教育理念和一些教育教學改革思路。本文在借鑒這些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中西部地區中等職業學校入學新生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教育教學管理措施,并進行了實證分析。
一 學生現狀
對6所中西部地區中等職業學校的1250名一年級入學新生的語文、數學、英語文化基礎進行測試,對學生的家庭狀況進行問卷調查。
第一,對入學新生的語文、數學、英語文化基礎綜合測試,測試1250名學生,有效試卷1233份,結果如表1、表2、表3。
第二,對1250名學生的家庭狀況問卷調查,有效問卷1215份,調查結果如下:
男643名,女572名;農村學生占71.2%,城鎮學生占28.8%;單親家庭或父母長期不在學生身邊的學生占88.6%,其他占11.4%;應屆初中畢業生占79.8%,往屆占20.2%。
從表1、表2、表3的結果可知,中職學校學生文化水平確實非常低,特別是有七成學生的數學和英語達不到小學六年級水平,他們初中三年基本是老師批評的對象、忽視的對象,因此他們不僅學習習慣不好、學習能力較差,而且有著不健康的學習心理,一談到學習,便會產生厭煩的、甚至恐懼的心理。
對學生的家庭狀況調查可知,學生的狀況與家庭教育有極大的關系。鑒于我國目前農村的現實,這一狀況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也不會有顯著改變。
對學生的家庭狀況調查可知,有兩成多的學生是有
過社會經歷后再回到學校讀書的,還有少數是取得大專文憑后再選擇職業院校的,因此學生層次參差不齊。
雖然中職學生有著各種不足,但他們也有很多優點,如他們的動手能力比普高學生強、對新鮮事物興趣高、可塑性強、更渴求老師的表揚等。
二 教育管理措施
針對中職學校生源文化基礎非常低的現實,在對中職學校一線教師大量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以下切實可行的教學管理措施。
1.建立學生個人成長檔案
每年新生入學時必須對學生的現狀進行全面的調查,并建立學生個人成長檔案。該成長檔案既要記錄學生入學時的文化基礎、思想情感、家庭情況等資料,也要有在校期間的成長記錄。要求班主任、任課老師、學校管理者必須認真閱讀、記載學生個人成長檔案,對學生的狀況有全面的了解,進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學生個人成長檔案可以借助于網絡平臺來實現,便于學校能及時更新、及時了解學生的狀況。
建立完善的學生個人成長檔案是對學生進行有效教育、管理的前提,也是教師有針對性進行教學的前提。
2.校本教材的研究與開發
國家教育部職教司曾對全國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的文化基礎進行過調查,并以此為依據制定了《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大綱》,但根據以上調查可知,中西部地區中職學校的學生文化基礎更低,而且離散程度大,因此我們鼓勵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結合專業特點和職業特性,使用更適合學生實際的講義,進而開發校本教材。首先,開發校本教材的首要原則是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要讓學生學得會、學得懂,否則就會像上面的調查一樣,雖然接受了三年的初中教育,但實際水平只有小學六年級的水平。其次,要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要充分發揮中職學生的優勢,突顯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最后,要堅持“必須、夠用”的原則,根據中專層次的要求,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以“必須、夠用”為度,體現為學生終身學習服務的內容則以選修的形式展現。
3.分層教學與分層評價
由于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差異較大,因此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教學,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教學要求和教學任務。教師講授課程之前,必須根據學生個人成長檔案的資料和學生的意愿確定每個學生的層次。分層教學并不是一定要求分班教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等現代教育手段,在同一課堂上,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任務和學習要求。
對學生的評價也要采取分層評價,不能“一刀切”,不要橫向比較(與其他學生比較),而要縱向比較(與自己比較),注重學生自己的進步。
4.注重過程性評價,采取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
傳統的評價方式是通過考試來對學生的學習做出評價,這種評價方式過于簡單,只能考察學生的知識素養。職業學校對學生的評價應該體現職業素養,如職業態度、職業道德、實踐技能操作能力等也應該有所體現。我們采取的評價方式是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其中學習過程占30%,理論考試占30%,實踐技能操作占40%(文化基礎課等沒有實踐技能操作的學習過程占50%,理論考試占50%)。體現學習過程的指標包括課堂考勤、作業、課堂互動、單元測試、團隊協作等方面。
5.建立健全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
中職生在初中時基本上是老師批評的對象,心理上也是自卑的,因此他們更需要鼓勵、激勵。任課教師、學校管理者不僅不能吝嗇表揚,而且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學生的閃光點,及時地鼓勵、表揚,并記錄于學生的個人成長檔案。學校各級管理部門特別是教務科、學生科以及班主任要采用各種形式定期對進步學生進行精神或物質獎勵,在全校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成績和進步,從而逐漸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
但激勵教育不是萬能的,必須建立相應的監督約束機制。由于目前中西部地區中職學校是注冊入學,而且生源普遍不足,因此學校普遍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源,鮮有出現學生拿不到畢業證的案例。這就造成有的學生經常曠課,甚至不參加學校考試仍然能正常畢業,這一現象在學生中造成了極壞的影響,使得正面的激勵教育顯得蒼白無力。因此,在學生學業方面必須建立學習預警機制和約束機制,根據學生學業情況,可以給予學生黃牌警告、跟班試讀、紅牌警告、約談家長、直至勒令退學等懲罰。
總之,教育教學改革必須以學生為本,所有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的實際狀況來展開和進行。
三 實施效果
根據上面要求,制訂具體的實施細則,經過一學年的實施,對我校學生學業的不及格率、優秀率、曠課率等客觀指標進行調查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表4說明:(1)我校從2014年秋開始新的教學管理措施;(2)優秀率、及格率、不及格率是一年級全部課程的平均。(3)χ2檢驗,優秀率、及格率的p值均小于0.01。
由表4可知,2014級學生的學業優秀率、及格率比2013級有顯著提高,不及格率有顯著下降。
2013級學生一年級時的曠課率為0.58%,2014級學生一年級時的曠課率為0.14%,曠課率明顯下降。
由上述調查統計可知,采取新的教育管理措施,學生學業成績有顯著提高,學校校風、學風也有明顯好轉。
參考文獻
[1]馮雪.淺談中職教育教學管理改革[J].中國校外教育,2013(18)
[2]李麗.淺論中職教育的實用性改革[J].數字化用戶,2013(9)
[3]郭敏.淺談如何提高中職學校教學質量[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8)
[4]吳百含.關于中效教學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7)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