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社會捐贈作為籌措高等教育經費的重要來源之一,逐漸受到高校的重視。然而相對于重點高校而言,我國普通高校受社會榮譽、校友會、捐贈管理等相關因素的制約,吸引社會捐贈的能力不甚理想。本文從高校突出辦學特色、深入開發利用校友資源和規范捐贈管理機制等方面提出完善普通高校吸引社會捐贈的策略。
【關鍵詞】普通高校 社會捐贈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5-0019-03
目前,我國主要以國家財政投入為主、學生個人學雜費合理分擔培養成本的籌措經費機制已難以滿足我國高校發展的要求。為了實現教育經費籌資的多元化,社會捐贈逐漸受到高校的重視。高校自身吸引社會捐贈的主動性、積極性是影響社會捐贈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相對于普通高校而言,國家對重點高校的教育經費撥款實行財政傾斜,即將有限的教育經費更多地投向了重點大學,這就造成普通高校對社會捐贈有著更多的渴求。但事實上,由于普通高校自身名譽地位等方面不如重點高校,其社會捐贈吸引力就不如重點高校。本文基于社會捐贈收益主體高校,通過分析國內重點高校和普通高校社會捐贈的狀況來探尋普通高校如何提高其社會捐贈吸引力的方式。
一 我國高校吸引社會捐贈現狀
大學接受教育捐贈的組織機構最主要的就是大學基金會和校友會。通過對這些捐贈機構的現狀分析,就可以看到目前我國高校吸引社會捐贈情況。
1.從大學教育基金會建設來看
大學教育基金會是指大學依法成立的、通過基金的保值增值來服務于大學的教育科研和設施建設的獨立非營利法人組織,是高校增強自籌經費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國由于實行審批部門和監管部門雙重監管,導致大學基金會很少,而且多是一些重點大學申請設立的。根據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近年的調查,截至2009年12月底,共有98所高校成立了基金會。其中,中央高校和省屬高校基金會數目和整體占比分別為:中央高校45所,省屬高校53所?!?85高校”全部成立了教育基金會,“211高校”也大多成立了教育基金會。我國一些重點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均成立了教育發展基金會,為多渠道、多方式地籌集辦學經費建立了平臺。但很多普通高校還沒有建立教育發展基金會,雖然有些已經建立但是運作機制不夠完善,還有待發展。
2.從我國高校校友捐贈情況來看
校友捐贈是全國大部分高校教育基金會賴以生存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高校自身主動吸收社會捐贈的主要來源。近年來,高校校友捐贈總額屢創新高,中國大學校友捐贈總額、單筆捐贈金額、校友個人捐贈金額的多項紀錄屢被刷新。據統計發現,最近5年來全國高校合計獲校友捐贈90多億,其中2011年高校獲捐金額最多高達25億,其次是2014年為21億,2012年為16億,2013年為15億,2010年12億。
通過對中國校友會網發布的《2015中國大學校友捐贈排行榜》100強的統計可以發現,985占18所高校,這些高校大多數都在20強之內。例如北京大學校友捐贈總額最多,高達21.17億;清華大學13.89億,屈居第二;武漢大學11.29億,躍居全國第三;中國人民大學7.58億,列第四;浙江大學6.39億,名列第五。211學校占43所,這些高校大多數在50強之內。而非985、211占36所,不僅如此,這些普通學校排名基本在50名之后。通過研究可以發現,在校友捐贈排行榜20強的高校都是我國知名大學、一流大學,也就是重點大學。通過這些數據,我們不難發現,校友捐贈與學校聲譽、學校辦學質量密切相關,普通大學在接受校友捐贈方面數量較少。
二 我國普通高校吸引社會捐贈制約因素分析
大學的社會捐贈雖然是捐贈者的一項無償性活動,但是捐贈活動是捐贈者與受贈者雙方之間相互合作的一種關系,任何一方都將會對捐贈的實現與否產生決定性影響。如何讓社會捐贈從一次性行為變成常規性行為,需要捐贈對象——大學能夠積極抓住每次機會,并維系友好的關系。從高校層面分析,影響高校社會捐贈發展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高校社會捐贈管理機制缺失
在高校社會捐贈中,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的捐贈都是一次性行為,并非長期而有計劃的捐贈。高校也并未將其納入工作的計劃范圍,缺乏主動募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除了某些重點院校有對捐贈基金會管理機制之外,大部分普通高校對于捐贈資金都沒有專門的人員和機構進行管理,基本上就是有捐贈就接受的狀態,并沒有對社會捐贈資金很好地利用。
2.知名度相對落后,人才培養質量低下,使得公眾認同感較低
普通高校和重點高校相比,其自身知名度相對落后,人才培養質量相對低下,使得公眾認同感較低,這些學校的外部條件都會影響到捐贈者的捐贈動機。例如羅公利等人進行調查問卷發現大學綜合實力是影響大學受贈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普通學校綜合辦學實力、辦學水平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社會捐贈發展。
3.未能充分開發校友資源,并調動校友捐贈積極性
校友是傳承大學精神和校園文化的主體,校友捐贈體現了校友對母校的情感延續,其捐贈意愿和捐贈額受諸多因素影響。據數據顯示,2008年美國大學社會捐贈的30%來自于校友,占到捐贈收入總量的近三分之一,而在美國大學期間注重未來捐贈者的培養,并且在培養計劃中增強了許多感恩教育的課程;另一方面注重與校友保持緊密聯系。而我國高校對學生的感恩教育不足、服務意識不強、師生關系淡漠,導致學生對母校情感淡漠、缺乏母校情結等。還有很多高校不重視人才培養多元化,很多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不受重視,導致校友創富能力弱,這也導致校友捐贈水平不高。
三 完善我國普通高校吸引社會捐贈的策略
為了讓普通高校更好地吸引社會捐贈,高校應該建立好與企業的密切關系,與校友之間的友好關系,并且內部建立規范、完善的捐贈管理制度,這樣才能由內而外更好地吸引社會捐贈,提高自身吸引社會捐贈的水平。
1.突出辦學特色,增強社會服務能力
相比“985”“211”大學而言,普通高校相對來說其吸引社會捐贈的能力較弱。普通高校應當進行合理定位,根據其地方需求和學校定位培養人才。一方面要提高自身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知名度和關注度。另外,要增強其社會服務能力,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密切與企業的關系,贏得企業的信任。
2.深入開發和積極利用高校校友
校友是學校發展的重要資源和外界力量。學校要高度重視調動校友的積極性,深入開發校友,為學校發展籌措資金。學校要重視對校友的服務功能,可以借鑒美國某些高校的做法,通過對校友需求的調查,建立校友旅游計劃、校友繼續教育計劃、校友職業資源共享計劃等。學校要高度重視校友會的宣傳功能,可加強同全國各地校友分會的聯系,通過定期邀請他們參加學校的重要活動或者個別訪問等形式,向校友報告學校發展現狀及學校取得的成績,以增強校友對母校的歸屬感,讓校友感覺到自身和母校是密切相關?,F在隨著科技的發展,交往越來越便利,可以邀請校友加入學校的微信、微博等公眾賬號,讓校友及時了解到學校的發展動態,通過這些方式自然地凝聚和激發校友的愛心,鼓勵校友積極對母校進行社會捐贈。
另外,在校大學生是未來的校友,校友會應該增強對在校生校友意識的培養,推進學校感恩課程建設的發展。不僅如此,在校期間也可以鼓勵每個學生都可以用其聰明才智為自己的學校貢獻力量,比如學生可以開展校園公益演唱會,邀請校友來參加。學生也可以通過制作微客戶端,推出一些個性化課程,為學校的進行特色化宣傳。通過這些創意性的方式讓學生把自己的勞動成果貢獻給學校,增強其與母校的聯系。
3.規范捐贈管理機制
制訂具體、嚴格的規章制度,學校從接受捐贈、對捐贈資金的預算管理到捐贈資金使用的每一步環節,都要進行合理的計劃、提高使用效益。建立捐贈資金信息系統,并與捐贈者之間建立溝通渠道,密切捐贈者和學校的關系,以便及時把握各種可能獲得捐贈的機會。完善捐贈資金監督機制,在捐贈資金的運行過程中增加捐贈籌集與使用的透明度,從而提高捐贈者的信任程度并提高其捐贈的積極性,擴大捐贈的規模。建立捐贈資金績效評價制度,在捐贈資金投入使用后,加強對項目經費的使用考評,提高使用效率。要對捐贈資產進行穩健有效的管理,使捐贈資金收益保持平穩增長。
總的來說,社會捐贈與學校聲譽、辦學質量、校友組織、捐贈管理等因素密切相關。要提高辦學質量,提升學校聲譽,增強校友對母校的認同感、參與感、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使普通高校吸引更多優質的捐贈資金,彌補教育經費的不足。
參考文獻
[1]樊麗明.中國公共品市場與自愿供給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蔣泉、劉思峰.關于中國高校社會捐贈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7(4)
[3] 王賢、李梟鷹.中國高等教育經費來源的變化趨勢[J].現代教育管理,2014(9)
[4]羅公利.影響我國大學社會捐贈的學校自身因素研究[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100
[5]劉結.我國高等教育捐贈不足的因素分析[D].暨南大學,2007
[6]王曉娜.我國高校教育基金會研究[D].吉林大學,2008
[7]呂旭峰.我國教育捐贈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1
[8]郭婉君.利益相關者視角下我國高校社會捐贈問題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