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作為一種新型的、自主參與的網絡學習者聯盟,將逐步成為中小學和大學有效合作的一種重要形式。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了中小學教師參與合作的現狀,提出了建構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網絡學習共同體 中小學 大學 教師合作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5-0034-02
一 建構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的現實意義
1.能夠有效促進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
如何有效地促進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已成為我國教師教育發展研究的重要課題。所謂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不斷成長、不斷接受新知識、提高專業能力的過程。教師專業發展既包括教師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學習經驗,也包括教師有意識、有計劃地參與的各種團體或單位組織的各種活動,這些經驗和活動能夠直接或間接地讓教師提升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目前,中小學一般采取進修、聽講座、集中研討的方式來促進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這些方式往往具有較強的行政色彩,教師通常以被動的角色參與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訓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師作為獨立個體積極、自主地參與學習。通過建構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能夠打破教師獲取知識受時間與空間的局限,使教師能夠隨時隨地、自發地、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由同行和專家組成的學習團體之中,在平等、自由、深入的交流與討論過程中,有效地解決教學問題,轉變教師教學思路,提高教師教學素養,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2.能夠有效推動中小學與大學的深入合作
中小學與大學的合作關系作為教育組織間實現合作的一種典型代表形式,對促進教育研究實踐和提升教育理論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傳統的中小學與大學合作往往具有行政化、表面化、封閉化、單一化等特征,合作的內容有限、合作的效果欠佳。通過構建中小學教師與大學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能夠使中小學教師與大學教師擺脫教育行政方面的束縛,以現實教育場景中的教育問題為焦點,以自愿、自主、平等、互敬的方式開展研討和交流,實現教育的互助與發展。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作為中小學與大學教育合作的一種方式和代表,可以規避傳統合作過程中產生的合作形式單一、合作內容簡單、合作效果不佳等問題。這種有效的合作形式,不僅可以在教師與教師間進行普及和推廣,同時也可以在大學與中小學管理人員之間、師范生與中小學教師之間等進行推廣,從而實現中小學與大學間深入而密切的合作與交流。
二 當前中小學教師參與合作的現狀調查
運用問卷調查法對中小學教師進行隨機抽樣,共發放問卷120份,回收問卷115份,其中有效問卷110份,無效問卷5份,有效回收率為91.67%。
1.調查分析
從整體調查情況來看,有76%的中學教師認為參與大學教研合作項目的機會較多,而只有52%的小學教師認為有參與大學教研項目的機會。從參與項目的類型來看,有72%的教師參與的合作項目是教育見習、實習,有15%的教師參與的是教改項目,有8%的教師參與的是科研項目,有5%的教師參與的是競賽活動。中小學教師對大學與中小學合作的態度方面,有21%的教師認為參與合作項目對學校的發展很有幫助,有65%的教師認為參與合作項目對自身的專業發展很有幫助,有14%的教師認為參與項目是為了協助大學教師完成教研任務。從中小學教師參與的動機和目標來看,主要還是集中于自身的專業發展方面。
2.中小學教師參與合作的方式和狀態
有28.2%的合作形式是由大學教師開講座、中小學教師聽講討論;有41.8%的合作形式是由中小學教師獎課,然后由大學教師點評;有14.5%的合作形式是大學教師與中小學教師分工開展研究;有15.5%的合作是以網絡交流平臺的形式進行學習研討。當中小學教師遇到難題時僅有36%會通過電話或網絡請教大學教師,而其他更多的是通過自行查資料來解決問題。在合作過程中,75%的中小學教師是以學習者自居,而合作者、協助者和旁觀者所占比例較小。當中小學教師與大學教師意見產生分歧時,有48%的中小學教師會選擇提出自己的見解與大學教師共同探討,有24%的中小學教師會選擇認可大學教師的觀點同時保留自己的觀點,有16%的中小學教師會服從大學教師的觀點,僅有12%的中小教師會最終堅持自己的觀點正確。
3.影響中小學教師參與大學與中小學合作效果的調查
影響中小學教師參與大學與中小學合作效果,主要從四個維度進行了考察。從心理狀態來講,有62%的中小學教師認為參加大學與中小學合作研究能夠提高教學水平,有23%的中小學教師認為很想參加但是自己的研究水平有限,有10%的中小學教師認為參加研究是教育生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僅有5%的中小學教師認為搞好教學比參加研究更重要。從學校角度來看,中小學教師參與研究的課題有65%是由學校和大學教師共同商定的,有22%是由學校決策的,有13%是由大學教師倡導的,而中小學教師幾乎沒有參與到決策之中。在參與合作的過程中,中小學教師未能積極參與的原因,有56%的教師認為是自身研究水平有限,有25%的教師認為是來學習的,有8%的教師是受行政要求被迫參與進來的,有11%的教師沒有得到參與的機會。在參與研究過程中,中小學教師認為對其最重要的是研究過程中大學教師給予的幫助和指導。
三 建構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實施策略
1.準備階段
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準備階段需要中小學與大學在文化氛圍和網絡平臺兩個方面打好基礎。首先,中小學和大學都應該極力營造和諧的教師合作文化氛圍。英國教育學家桑恩得斯認為,在一個學習型組織中,每個人同組織之間都有一個無形的、心理上的契約,這個契約就是不成文的文化規則。在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中強調的就是相互尊重、民主平等、協作分享、追求卓越的研習氛圍,因此,中小學與大學應從制度設計和教師管理方面積極打造教師合作文化氛圍。其次,先進的網絡平臺是確保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建構的重要基礎。中小學和大學要加強校園網絡建設,擴大無線網絡的覆蓋面,引進現代化的網絡辦公系統,開發多維度的信息網絡交流平臺,為教師參與網絡學習共同體提供全面的技術保障。
2.運行階段
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作為中小學教師和大學教師合作的重要形式,要確保其能夠長期而有效地發揮作用,在運行階段必須要有良好的規則和機制作保障。首先,要制訂參與合作研習的制度約束。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開展活動的主要載體有教研平臺、教學論壇、QQ群、微信群等。要確保教師的積極參與和有效學習,必須要制訂相應的參與規則和學習制度,吸引和指導教師最大限度地參與團隊活動,充分展現自我的風采。其次,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的主導者要根據共同體建設的目標與成員的切實需求,設計豐富多樣的團隊活動,既要吸引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又要解決教師最關心的教育難題,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最后,參與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建設的學校主體,要在政策和制度上給予一定的支持與投入。參與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活動,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意義深刻,各級學校要加強宣傳和指導,鼓勵和支持教師參與其中,并將教師參與的程度與成效納入到教師的專業發展評價之中。
3.提升階段
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在運行一段時間之后,其效果會日益凸現出來,中小學教師的教研能力和教學水平會明顯提高,大學教師的教育理論研究會越來越扎實。因此,需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和持續的發展機制。第一,評價機制。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的評價不僅限于成果的終極點評,而且要關注每個教師成員的參與效果評價和發展性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要發動全體成員的智慧與能力,為每個成員制訂下一階段的發展目標和實施策略。第二,可持續發展機制。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環境與平臺,在解決教學問題和幫助教師發展過程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當一個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發展到每個預訂階段時,參與主體學校要聘請專家,通過調查、訪談對共同體進行科學的評估,根據各方面的評價與反饋,創新和升級運行機制和模式,保證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充滿可持續發展的活力。
參考文獻
[1]盧乃桂、鐘亞妮.國際視野中的教師專業發展[J].比較教育研究,2006(2):72
[2]李艷.區域性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應用策略研究[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0(2):27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