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化教學在課堂中的運用,不僅是為了響應新課改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樂趣,讓學生更加愉悅地去學習,使學習的效率不斷地提高,信息化教學在高中語文課堂上應用時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學生接受信息的情況進行合理化的調(diào)整,讓學生在信息化教學的影響下自主思考、體會和感悟。
【關鍵詞】信息化 教學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5-0088-03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教育教學的改革也隨之變化,從以往黑板上死板、枯燥而乏味地講解變成了現(xiàn)在靈活、具有多樣化表達方式的信息化教學,使老師真正成了領路人,引導學生體會語言文學的魅力所在,真正地讓學生做到有所感悟,并且在應用信息化的過程中,讓師生之間的思想不斷地進行交流,讓課堂變得活躍而有趣。這樣才可以創(chuàng)造出令學生愉悅,愿意去學習的課堂。因此,課堂信息化的教學也就變得十分重要了。
一 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沒有領悟到改革的真正意義
改革要求由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理解、與其他同學合作學習等方式進行主動性學習,而不是繼續(xù)“灌輸式”的教學,注重的是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不是基礎知識的講授。
2.教師理解過于片面
由于教師理解的片面性,認為只要課堂氣氛活躍即達到學生自主探究的目的,因此課堂上的氣氛就變得過于活躍,對解讀課本和學生文學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則不夠重視。有些老師在教學討論或是課外活動中的課堂氣氛十分活躍,看起來學生的參與度很高,很積極地參與探討,教師也對學生進行指導,改變了傳統(tǒng)的“灌輸式”的授課方式,與新標準的要求完全符合,但是在渲染氣氛的時候,有些老師會用與課文無關的笑料來達到目的,對課文的講解反而粗粗略過,活躍氣氛占用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這就導致了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穩(wěn)固,基礎知識的運用出現(xiàn)了錯誤。
3.多媒體教學方式有誤
多媒體教學是教學的輔助手段,是科技發(fā)展在教育方面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它為教學增添了許多活力。在使用多媒體時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一些學校因教學資源不足或是受到限制,多媒體僅在一些特殊場合使用,而一些學校則是幾乎每節(jié)課必須用多媒體教學,沒有它就沒有辦法進行授課。多媒體只是一個幫助學生學習的手段,不能占據(jù)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課堂上的主體是學生。
4.選修課的問題
高中的選修課注重的是基礎的擴展、提高,而不是根據(jù)考綱來制訂學習計劃,這是認識上的錯誤,切不可為了應付高考,把選修課當必修課教學。選修課的開發(fā)在于老師,教師水平不夠、理論不足,或是經(jīng)費不足都會影響課程的質(zhì)量。
二 信息化背景下高中語文的教學優(yōu)勢
1.感情上的共鳴
在歷代的文論和評價中,“境”是出現(xiàn)較多的一個字。只有理解了作者的心境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表達的意思,才能有共鳴感。
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和作者的思想產(chǎn)生共鳴呢?散文中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為例。在學習《荷塘月色》時,可以配上古典的樂曲《春江花月夜》給予學生輔助理解,在古典的樂曲聲中配上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帶學生進入那空靈的藝術氛圍之中。這能讓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加深印象。
詩歌中以李煜的《虞美人》為例。在學習前通過Flash動畫讓學生了解李煜的生平,重點介紹將要學的《虞美人》創(chuàng)作前后的歷史,讓學生從心里去感受到他的內(nèi)心狀態(tài),在學習時讓學生討論最喜歡哪句詩詞?喜歡的原因是什么?例如最后一句的“恰似一江出水向東流”,李煜如果沒有從國主到階下囚的長歌當哭的心境又怎能寫出如出動人心魄且形象的比喻。道出了多少辛酸,寥寥幾句便營造了氣氛,調(diào)動了讀者的潛意識,傳達了微妙的情感,讓讀者與他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感。這便是“境”上的共鳴,感情上的共鳴。
2.更深的品悟
教學過程中如果少了品味和感悟,就像是沒有親自去品嘗食物的感覺,僅僅是從外觀上去判定是否美味一樣,這會使教學停留在表層形式上,沒有深層的挖掘,缺少了深度。
要如何開發(fā)調(diào)動學生的感悟呢?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了。以魯迅先生的《藥》為例,在教學前可以找課余時間播放將要學習課文的影片《藥》,這會使學生在學習時印象更為深刻,同時也更直觀地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與社會現(xiàn)象,更清楚地感受到生活在那個時代人們的悲哀,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在PPT教學中以“藥”為引出點,一個為表面上的藥,另一個為解放人們思想的“藥”。逐漸開導學生圍繞著“藥”結(jié)合看到的影片去思考如何讓麻木的人們覺醒,去奮起反抗。
為充分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在課后開展以“在當代中國,我們應該如何去振興祖國,實現(xiàn)我們的中國夢”為主題的討論會。讓學生將自己的感悟說出來。
3.使師生間更好的交流
信息化的教學可以讓學生通過聽、看、畫、說、讀、寫等多種方式來學習課本上的內(nèi)容,避免了傳統(tǒng)教學的枯燥乏味。以閱讀《故都的秋》為例。
《故都的秋》是郁達夫的作品,飽含對祖國深沉的熱愛,將悲秋與頌秋結(jié)合起來,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這情是故鄉(xiāng)情、愛國情;這落寞之秋是作者當時心境的寫照,是對國運衰微的喟嘆。
教學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讓學生知道文章是怎樣緊扣“清”“靜”“悲涼”來寫故都的秋的,又是如何與南國的秋進行對比的。另一個是讓學生理解整篇文章的脈絡結(jié)構(gòu),領略郁達夫筆下故都的秋聲、秋色、秋味。
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體會本文的散文特色,即“情景俱到,既細且清”“真切靈活”,體會散文中“形”與“神”的辯證關系,理解什么是形散而神不散。
在教學前向同學們展示世界各地秋天的景色,讓同學們說說他們對秋的理解,對秋的體會,還可以播放一些古代詩人描寫秋的詩詞,讓同學們多角度地思考“秋”的含義。然后讓同學們自行閱讀,以自己的理解進行歸納文章分為哪幾個部分,每個部分主要講些什么,有哪些段落是講這個部分的,并在教學時對文章中的細節(jié)加以引導。
通篇文章中,教師只要做到引領即可,有針對性地誘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自己的才智,教會學生合作意識,讓教師由知識的占有者,學術的權(quán)威者轉(zhuǎn)變?yōu)閷W習過程的組織者,研究的引航者、參與者、合作者。故而,在課堂的教學中,學生們異常踴躍,對問題的思考也變得成熟,在課堂發(fā)言中,不僅能與老師的思想碰起火花,還能對同學有所啟迪。
三 應用信息化教學的注意事項
1.信息化教學只起到輔助作用
信息化教學只是起到一種輔助作用,并不能替代教學。且不可沒有多媒體就不知如何講課,要做到即使沒有多媒體也能夠?qū)⑺鶄魇诘闹R清楚明白地讓學生理解,愉悅地與教師交流思想感悟,在有多媒體的情況下則是將所要教授的知識以更精彩的方式傳輸給學生。
2.萬不可只是為了電教而電教
要注意授課內(nèi)容與授課形式,電子教學只是一種教學方式,沒有電子教學一樣可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一些教師不適應電子教學的授課手段,為了達到電子教學目的而去電子教學,這樣不僅學生會不適應,教師在上課中也覺得乏累,得不償失。
3.課堂中學生才是主體
要處理好教師的引導作用,因為課堂中學生才是主體,要讓學生從知之者變成樂之者。教師要做到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討問題,讓學生們的想法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教會學生具有合作的意識,讓教師由知識的權(quán)威者轉(zhuǎn)變引航者、合作者,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讓學生覺得獲得知識是一件快樂的事。
4.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由于網(wǎng)絡上的資源很多,其來源也并非都是有根有據(jù),所以難免會找到有錯誤的資料,因此要在講課前進行篩選,選擇經(jīng)典有用的資料,丟掉無用的資源。故而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辨識優(yōu)劣的能力,高效、合理地利用網(wǎng)絡上的資源,取其精華充實自己的知識庫。總而言之,要重視內(nèi)容的真實性,取長避短。
5.投其所好但不失教學本質(zhì)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找一些與將要講授的知識有關的小故事、小文章,或者在課余時間為學生播放有關的影視作品,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感悟能力,同時也增加學生學習的動力。還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環(huán)節(jié)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學習古典名著選段時可以搭配與選段對應的影視作品,或者可以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去扮演名著中的人物,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對人物的興趣,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心理狀況,又可以增加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四 小結(jié)
在信息化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實踐,結(jié)合筆者的教學反思、心得,認為高中語文教學運用信息化教學實乃明智之舉,其優(yōu)點我們有目共睹。自主、互動的教學不僅讓學生們有了更多的學習興趣,還會學到更多,比如合作、探討學習的能力、鮮活的學習狀態(tài)、開放的思想等等。這樣的靈動、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課堂才是我們所共同追求的。
參考文獻
[1]陳國瑞.淺談新課改背景性下高中語文教學[J].學周刊C版,2014(4)
[2] 陳艷艷.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理想境界[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8)
[3]白春梅.高中語文教學改革中的信息化運用[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4(1)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