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的寫作素養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作者通過多年的語文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寫作素養方面有了一些認識,本文從四個方面進行了淺議。
【關鍵詞】寫作素養 積累素材 開放性思維 開拓生活寶藏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5-0109-02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寫作素養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因為寫作是學生運用知識的具體體現。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寫作素養呢?
一 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寫作素材
學生的寫作素材來源于平時的廣泛閱讀、對生活的留心觀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積極思考及總結。但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廣泛的閱讀興趣以及對生活留心觀察的自覺性等都需要教師的指導、引導和培養,因為青少年學生正處于半幼稚、半成熟的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引導和培養的方向正確而且得到學生認可的話,學生就愿意跟著老師學習,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誨。所以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深挖教材內容,把書中好的寫作方法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深受啟發,具備一定的寫作能力,為寫好文章夯實基礎。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語文教學,不能把教學簡單地理解為讓學生了解文章的作者掌握一下歷史背景、分析一下層次和內容思想以及寫作特點,也不能認為只是解決教學中的一兩個難點、重點及疑點就行,更不能誤認為學生死記硬背了有關學習知識和要點內容就算掌握了整個課堂學習內容,而應該用學習和發展的教育思想引導學生深挖深究,進行由此及彼的聯想,由本文的知識聯想到相關的許許多多知識,而且更要啟發和引導學生進行由一點而涉及多點的聯想,形成自我思維的能力,并把思維后的知識經過一系列操作處理變為寫作素材積累起來,以備后用。課文教學內容只是教師教學的圓心,而輻射后的內容應該是這個整圓所包含的全部范圍,這個范圍容納著與圓心相聯系且豐富、廣泛的知識內容。如果學生掌握了輻射后的知識,那么他絕不會缺乏寫作素材,且會以很快的速度得心應手地寫出好的作品來。另外課堂教學絕不能做教學參考書的翻版,而要引導學生從學習的材料中開采出許多有益的知識寶藏來。只有這樣的教學模式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才足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也才能豐富學生的知識,為學生寫好優秀作文儲備大量的有用素材。
二 重視閱讀,引導觀察,養成積累素材的好習慣
課堂教學只是一個傳授語文知識的小園地,而課外閱讀高品位的文學作品、短小精悍的美文,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觀察和思考身邊的一些事物,從現實生活中尋找和積累知識才是語文知識從課內小園地向課外大田地延伸的具體表現。在這個課外的大田地中,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分層次、分階段、有計劃、有步驟地列出閱讀書目,讓學生仔細認真地閱讀,并在閱讀中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和特點,總結作者的寫作技巧,逐步培養學生積極、良好、健康并具有審美情趣的課外閱讀習慣。指導學生學習,不僅要指導學生在課內抓緊時間學習,而且還要指導學生在課外抽時間進行閱讀,更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記錄每一件有亮點的事。處處留心皆學問,如看電視、聽廣播、聽演講,甚至聽人說話,或者不經意地拿起一本雜志、一張報紙,等等,都可能發現對自己寫作有用的東西,對這些有用或精彩的部分進行記錄、摘抄或剪裁,這樣有利于學生養成積累知識的好習慣。還要定期把學生積累的資料在班上進行展示,舉行讀書交流會,并要求學生寫交流體會。教師一定要隨時檢查,對存在問題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和引導,對學生寫的讀書筆記每周定期進行驗收和統計,并在班內開辟讀書交流園地,把同學們寫的文章、讀書的經驗、讀書的內容、讀書的技巧都展示在交流園地內,讓全班同學共享學習成果,并取長補短,精益求精。如果長期對學生進行指導性的訓練,學生的寫作素材將會源源不斷地儲存在腦海中,成為見聞廣博、博學強記的優秀學生。古人曰:“長袖善舞,多財善賈”,只要有了豐富的知識積淀,就能為寫好文章創造條件。有些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和讀書中不注意知識的積累,到了寫作文時才臨時抱佛腳,東拼西湊、東拉西扯,寫出的文章必然是理屈詞窮、漏洞百出。古人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充分說明了讀書對寫作有巨大的促進作用,為此我們作為語文教師,要正確地引導和指導學生讀書,讓學生深刻認識讀書的重要性,從而在學習中重視讀書,積累素材。特別是在信息傳遞高度發達的今天,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養成讀書的習慣,能自覺主動地去尋找閱讀材料,在讀書學習中積極地探究作者的寫作特點,挖掘出作品的歷史背景,積累廣泛的寫作素材,提升自身的寫作素養。
三 突破常規,培養開放性思維,激發寫作熱情
寫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經過長期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才能積累具有一定價值的真實素材,寫出的文章才“有血有肉”,體現真實感,讀者讀起來才有興趣。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記小事、寫所見所聞、寫廣播稿等提升寫作能力。堅持在寫作中培養開放性的思維,對學生的寫作水平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要培養開放性的思維,首先教師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要有正確的看法和明確的態度,對學生獨特的見解是贊揚而不是貶斥,是鼓勵而不是打擊,同時要營造和諧、民主、自由、團結向上的良好學習氛圍,給學生創造創新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這愉悅的氛圍內,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拓寬思維想象的范圍和空間,發展自我思維想象能力。教師在每天的工作中要對學生微笑,微笑是一種激勵,能使學生消除心理上的緊張和壓力,產生一種愉悅的心情,從而對每天的學習充滿自信和力量,因此教師要跟學生建立朋友式的友好關系。有位教師讓學生回答“彎彎的月亮像什么呢?”這時有一名學生很快地站起來回答說:“像香蕉。”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很不滿意,然后板著面孔對學生說:“像鐮刀。”這位教師對學生回答的“香蕉”答案完全給予了否定,對自己認為“像鐮刀“的答案給予了肯定,這種教學模式把全班學生的思維全部統一起來了,完全抑制了學生思維發展,不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導致學生寫出的文章千篇一律,毫無新意。為了克服以上這種教育模式的危害,每位教育工作者應清醒頭腦,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踏實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觀,徹底摒棄落后的教育理論,以發展學生的整體素質為目標實施教育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合理安排課堂上的寫作內容,給學生動腦、動手的機會和空間,讓學生自主整理材料,積累寫作經驗。在課堂中遇到不和諧的事情時,教師要正確應對,并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在不傷害學生心理和自尊心的前提下進行教育和指導。要考慮大局,以全面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生,絕不能完全否定學生的過失或不足,要看到學生的閃光點,贊揚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以積極健康的心態看待未來,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在溫暖和愉快的課堂氛圍中讓學生的思維發揮作用,并引導學生把開放性的思維反映在素材積累和寫作中,以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和寫作創新思維,最終寫出生動而新穎的文章。
四 開掘生活的寶藏,積累寫作素材
有生活就有語文知識,就有機會積累寫作素材。呂叔湘先生說,語文課和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習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邊有廣告牌;買東西,附帶有說明書,到處可以學習語文。從這句話分析可知:學習語文知識的“田地”很廣很大,把學生框在教室里,局限于語文教材,在題海里翻滾,遠離社會實踐,怎么能積累生活素材呢?學生只是認幾個字或讀幾篇課文或做幾個練習無法滿足現代人對語文能力的需求,也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把培養出來的人才放在各行各業中都能發揮作用,因此在語文寫作素養的培養中教師要充分借助現代生活中的一些語文信息載體,如:報紙、雜志、電視、廣播、廣告、標語等來鼓勵學生自由閱讀、摘抄,并寫心得,這種方式能讓學生輕松愉快地積累寫作素材。有了寫作素材,學生就不難寫出有真情實意的文章。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