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紫砂裝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文化屬性,它與造型藝術相交相融,兩者互動,相得益彰,這在中國民間工藝中是不多見的。紫砂壺自創始起就得到了文人的喜愛,他們直接或間接參與設計,題銘鐫刻、題詞吟誦、著書立說,特別是明、清時期出現了一批批制壺高手,后又有文人雅士參與制作、題字繪畫,使紫砂壺更賦有文化內涵,成為中國特有的集詩詞、繪畫、雕刻、手工制作于一體的陶質工藝品。使其在實用泡茶的功能之中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 造型藝術:文人藝術品:文化內涵
紫砂裝飾具有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文化屬性,它與造型藝術相交相融,珠聯璧合。兩者互動。這在中國民間工藝中是不多見的。早期的紫砂壺。人們僅限于煮茶、泡茶的使用功能,依靠自身泥質、泥色的質地,展現一種自然狀態的藝術魅力。一個行業、事業的成敗。往往聯系著指導性理論的興衰,紫砂的發展也不例外。紫砂陶的創始首先源于宜興陶業生產工藝基礎條件的存在,紫砂茶壺的出現主要因素就是宜興是文人聚集的茶葉產地,是受茶文化的影響推動著茶文化的興盛,文人的參與推介,又發現紫砂器上可用刻劃文字、圖案來喻情納意,增加紫砂的視覺美感。從現存的實物資料中,最早在紫砂器上裝飾聯句的是現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國家一級文物“圣思陶杯”。為明末清初紫砂花貨好手項圣思制作。桃杯形象完美、工巧藝精,上刻有“閬苑花前是醉鄉,黏翻王母九霞觴”,似為作者引用古詩中的前兩句。卻把天上人間的神話傳說用桃杯上的聯句襯托得意境生動。另一件是清代初期陳鳴遠制“南瓜壺”。該壺引人入勝之處是瓜形身筒上刻有“仿得東陵式,盛來雪乳香”兩句,“東陵式”是指秦東陵侯種瓜而言,被學養全面、雕鏤兼長的陳鳴遠在壺上用聯句隱喻了一位歷史人物,將紫砂壺的賞用功能提高到至美的境界。以后的二百多年間。紫砂壺上鐫刻詩詞、雋語。或白描山水、花卉、人物之風氣大開,成為紫砂裝飾的一種主流形式。因而,紫砂裝飾是融文學、書法、繪畫、鐫刻于一體的技與藝的結合,文化屬性當是不言而喻的。
由此可見,紫砂壺自創始起就得到了愛茶文人的介入,他們直接或間接參與設計。題銘鐫刻、題詞吟誦、著書立說。特別是明、清時期出現了一批批制壺高手,后又有文人雅士參與壺的制作,題字繪畫,使其更賦有文化內涵,成為中國特有的集詩詞、繪畫、雕刻、手工制作于一體的陶土工藝品。使紫砂茗壺在實用泡茶的功能中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內涵。紫砂文化底蘊無疑是上祖留下的一份寶貴遺產,也是紫砂理論的基礎。隨著時代的發展,紫砂文化藝術理論研究理所當然也該有個新的高度與深度。
“香液襲,玉露汲,雨前探,箬為笠”。看到這些紫砂壺中的銘文題詠叫我們不禁想起以壺銘與篆刻融為一體的“曼生壺”。
清代嘉慶時期,開始流行文人學士與陶人合作制壺。也可以說正是文化與壺品的契合。才有了今天紫砂壺的發揚光大。嘉慶21年,陳曼生在宜興附近的溧陽為官之時。結識了楊彭年。并對楊的制壺技藝給予鼓勵和支持。更因自己酷嗜紫砂器,于是在公余之暇辨別砂器,創制新樣,設計多種造型簡潔、利于裝飾的壺形。隨后曼生親自捉刀,以俊逸的刀法。在壺上刻雄奇古雅的書體和契合茶壺本身意境的題句。他摒棄前任的工匠之路。以其文人特有的審美取向,將詩詞的意境、書法的飄逸、繪畫的空靈、金石的質樸有機而生動地融入紫砂壺,創造性地制出了文人紫砂藝術珍品——“曼生學士壺”,使紫砂壺由工藝品轉變為文人藝術品,使文人紫砂壺升華為一種融合多種元素的絕佳載體。也正是因為紫砂壺擁有了文人氣質,才使得世人為之津津樂道、癡迷甚至神魂顛倒。
自此,文人壺風大盛,“名士名工,相得益彰”的韻味,將紫砂創作導入另一境界,形象地給予人們視覺上美的享受。在紫砂歷史上便出現了“曼生壺”或“曼生銘彭年制砂壺”等名詞,表面看來,攜刻名士和制壺名工固屬兩美,實際上。名壺以名士銘款而聞名。雖然寫在壺上的詩文書畫依壺而流傳,但壺隨字貴,這就是名垂青史的“曼生壺”。其特點是去除繁瑣的裝飾和陳舊的樣式,務求簡潔明快。其次是壺身大量留白,上面刻銘文詩句。壺形變換多樣。簡潔流暢。古樸大方。傳世的“曼生壺”上,詩文金石都是寫刻在壺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滿肩滿腹,非常顯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銘”、“阿曼陀室”等等。都是刻在壺身,因而格外引人注目。其能流傳至今且對后人制壺產生深遠影響的除了其壺形的設計還有其雕刻,自蘇東坡等文人雅士開始在紫砂壺上雕刻書法繪畫后,紫砂壺就具有了特殊文化內涵,而“曼生壺”系列因為雕刻數量多。流傳廣,自成一個系列,所以在紫砂歷史上非常有影響力。
陳鳴遠把中國傳統文化詩詞書畫、山水梅竹的裝飾藝術方式引入了紫砂陶壺的制作工藝,助飲茶興,益人興致,把壺藝、茶趣融為一體,極大地提高了紫砂壺的文化價值,在紫砂陶藝發展史上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清代中葉以后,文化列入紫砂壺的建造。一壺之上集工藝技法之大成,可運用書法、詩畫、篆刻、雕塑、鏤空、鑲嵌、泥繪、彩釉、絞泥、摻砂、磨光等技法,因器而異。刷新雄厚。文人列入制壺,是清代紫砂壺藝凸起的期間特征。且成為清代壺藝的主流。給壺藝展開以極大的鼓舞。
清代道光、咸豐年間至清末紫砂壺的壺形,在該階段瞬息萬變、綽約多姿。工藝追求繁復。壺式取材于天然的瓜類并配以簡單線條,極為精巧。“魚化龍壺”活絡可愛,蓋上龍頭可門徑,龍舌能伸出;“百果壺”匠心獨具,壺身圓形,上貼白果、瓜子、栗子、紅棗等各式生果。以蓮藕為壺嘴。菱角為壺把。還有“竹節提梁壺”、“太湖石提梁壺”等。黃玉麟將現代青銅器和陶器藝術特征消融到紫砂壺工藝品的建造中,身手粗湛。至清代早期,以壺贈友成為時興,壺價日高,貴于金玉,《桃溪客語》說“陽羨(即宜興)壺自明季始盛,上者與金玉等價”,可見其文化價值之高。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種文人與制陶者之間的合作,賦予了以實用為主的紫砂器更多的文化藝術內涵。充滿了文人的雅趣和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并形成了中國陶瓷史上一個獨特的藝術文化現象。制陶技藝與裝飾藝術完美結合,將紫砂藝術納入藝術創作的范疇,推動了紫砂藝術向更深的文化層次發展,從而確立了紫砂陶刻藝術的“金石文化藝術典范”的地位
紫砂壺已和中國幾千年的茶文化聯系在一起,成為受人青睞的國粹。在港臺和東南亞一帶。收藏名壺已成了人們精神享受上的一種樂趣。許多人競相高價收購名壺珍藏,猶如上世紀50年前的上海一樣,出現“一兩紫砂一兩金”的身價。紫砂壺所體現的工藝流程和獨特風格具有不可替代性,能夠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性、文化特質和文化價值觀。
紫砂壺的人文價值表現在它具有悠久的歷史,歷代文人墨客的歌詠描述,其中國特色的工藝造就的純樸雅致的風度,融詩書畫印諸藝術于一體的藝術氣息,內斂樸素的性格。精妙絕倫的美學韻味。它代表著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具有獨特的中華風格,堪稱中華民族“國之瑰寶”。正因為濃郁的人文氣息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含量,構成了它高貴的文化價值。而深受海內外愛好者和收藏家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