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興紫砂聞名天下,起源于宋代,經歷明、清兩代的成熟。至今已形成了獨立的藝術體系,紫砂壺造型豐富、式樣繁多,集人文性和藝術性于一身。具有多姿多彩的魅力,深受世人喜愛。紫砂壺的美在于泥料、色澤、造型、裝飾等諸多內容的集中表現,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它愈加得到壺人和文人的重視。從而能夠博采眾長,廣泛汲取傳統文化和姊妹藝術的精髓,諸如繪畫、書法、雕塑、篆刻等形式都能在紫砂壺上得到畫龍點睛般的展示。可謂美輪美奐,使人愛不釋手。
紫砂壺藝的發展離不開歷代壺藝人不懈的努力、傳承和創新。他們發揮著自己的聰明才智。賦予壺藝經久不衰的生命力。清代初期的陳鳴遠便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位。他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達數十種,無不精美絕倫,他還開創了壺體鐫刻詩銘之風,署款以銘刻和印章并用。大觀雅致,有盛唐風格,作品名孚中外,當時有“海外競求鳴遠碟”之說,為紫砂陶藝發展建立了卓越功勛,為世人公認的壺藝名家。紫砂“南瓜壺”(見圖1)便是陳鳴遠的代表作之一,該壺富于自然生動的氣息,同時更融入了詩文篆刻風格,人文氣質顯著,幾百年來一直是制壺藝人模仿與趕超的典范,本文以“南瓜壺”為例,談一談其花器造型的形象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1 南瓜造型——自然的恩賜
紫砂壺作為一種“泥巴的藝術”,天然的可塑性決定了其具有豐富的表現手法,而紫砂花器由于造型的可變性極高,故而有著更豐富的藝術形象。花器造型是指模擬自然界固有物或人造物來作為造型的基本形態,講究的規則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不僅應具有適度性的藝術夸張,還應著意于構圖的簡潔、風格的瀟灑、形象的生動,從而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花器是采用寫實與變化的手法來表現藝術,力求形象逼真,并給予人濃郁的回味或給人動靜合一的感受。“南瓜壺”以自然界中成熟蒂落的南瓜為原型而進行藝術呈現。壺身大氣端莊。胎體本色奪目,作八瓣南瓜形。腹部圓鼓,向下漸收斂成壺底,而向上則自然收成壺口;壺蓋形似一只生動的瓜蒂,與壺口嚴絲合縫,組成一只完整的南瓜,令人驚嘆不已;壺流似卷曲狀瓜葉。壺把為隨意彎扭的瓜蔓,流把前呼后應。惟妙惟肖。尤其是其形成的立體效果,更增添了濃郁的自然氣息。整壺猶如真實的南瓜,以手盈握,仿佛享受到來自大自然的恩賜。
2 陶刻文字——華美的氣質
紫砂壺裝飾是一門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富感染力的藝術,大體分為二種類型:一種是紫砂壺體本身所具有的裝飾效果,另一種則是經重點策劃構思而展示出切壺、切題、切意的人文效果。裝飾的種類繁多,陶刻便是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陶刻的發展伴隨著文人雅士的參與,其富于中國傳統書畫的意境感和金石篆刻的氣息,加之傳統文化素材滲透,流露出濃郁的文化氣息,并達到了“壺隨字貴,字隨壺傳”的效果。“南瓜壺”壺身刻“仿得東菱式,盛來雪乳香。鳴遠”共12字,并以鈐陽文篆書“陳鳴遠”方印一枚,其款書法雅然,刀法嫻熟、蒼勁有力,意義悠長,影響深遠,為后人所稱道。此壺陶刻文字使作品在生動自然個性的基礎上又增添了華美的氣質,書法陶刻與造型渾然天成,其整體性、趣味性與藝術性皆妙不可言。
3 秋之碩果——豐收的寓意
紫砂壺的發展始終與其人文內涵分不開。而傳統文化更賦予了壺藝不竭的動力。“南瓜壺”以大自然中豐碩的南瓜為原型,在擷取其獨特美好的藝術形象的同時,南瓜所體現的秋之碩果風格更傳遞出豐收的寓意。給人以喜慶、祥瑞的心靈感受,同時亦表達著春耕、秋收這一隱喻:人生如瓜果。只有付出努力、經歷風雨、執著成長,才能結出成熟的“果實”,迎來人生的成功與幸福。
“南瓜壺”是陳鳴遠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文人壺”的典范之一,經歷風雨流傳至今,可謂留給世人的寶貴物質與精神財富,使人們能夠有機會一睹昔日佳作的風采,并從中學習精華,體會藝術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