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興紫砂壺藝在中國陶藝史上占有著一席之地,其獨特的材質使得它可以擁有多變的造型,并且伴隨著江南人文翰墨。它博采眾長,吸收了眾多文化門類的優點,這在我國陶藝界是不多見的。不同時代的文化留給了紫砂許多深深的烙印,當代的宜興紫砂壺藝已經邁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與茶文化、儒家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不分彼此。紫砂壺的造型不斷創新,終于發展到今天的千姿萬態、層出不窮的盛景,許多流傳下來的經典壺器造型也隨著文化風格的改變,逐漸發生著轉變,這種微妙的轉變往往需要許多年后通過比對才能明晰其中的不同之處,這并非是技藝流傳中的失誤,而是時代加諸到紫砂陶藝之上的。是由文化引領,為了適應當代審美的紫砂陶的成長。
大自然造物往往通過不同的方式,人生為萬物靈長。通過眼感知發掘到了自然界其中的一部分,但這只是極其微小的一部分,因為大自然何其廣博豐富,所以師法自然,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人類永恒不變的主題。而在紫砂當中一個新造型的出現。不可能憑空捏造,必定會有原形。由于時代對人思想認識的影響,不同的時代,學習經驗的方式并不相同,思考問題的基礎也有著極大差異。所以同樣的源頭、相同的經驗,在流傳的時候就會發生一些微小的改變,就比如這把“仿古如意壺”(見圖1),是從“仿古壺”的造型基礎上加入如意裝飾,逐漸衍變而來的。
這款“仿古如意壺”壺身以如意紋裝飾,線條紋路錯落有致,周身骨肉亭勻,壺蓋的口沿與壺口嚴絲合縫,口蓋狀似二分;壺流胥出自然,嵌入紋線;壺把圓潤,裝飾線與壺流相同,勻勢而起,兩者的裝飾與壺身如意貫通;壺鈕為如意形橋梁式,平緩舒展合體。整器著重借用了如意紋飾的裝飾突出古韻,泥色光倩、精美絕倫。并且能夠在泥色的襯托下呈悠然、典雅之美。由此可見,營造紫砂壺的氣韻并不是只能依靠富麗堂皇的外表,華麗的造型固然會增加制作的工藝難度,但卻對提升茶壺氣韻幫助有限。紫砂壺的魅力除了外在美,還追求一種內在的美。這種美自然流露。能夠為大多數人認同并接受,所以簡單的如意紋路才能在中國古代流傳甚廣。
“如意紋”裝飾是在清代才開始流行起來的,并且廣泛流行于服飾、建筑、日用器皿的裝飾中,形成了一種如意紋裝飾文化,在《易經》中就有“變化云為吉事有祥”的說法。在中國的云紋裝飾體系中,如意紋是一種帶有抽象性。并被普遍認同和廣泛應用的一種裝飾形式。在中國。如意最初的含義本是一種用以撓癢的工具,由竹、玉、骨等材料制成,因使用時得心應手,解人之所急。故名“如意”。其后。古代的藝術家將如意的柄端改成靈芝或者祥云形狀,成為了一種賞玩之物。所以流傳有限。真正讓如意廣為流傳的是中國的佛教,特別是隋唐時期佛寺大興時。佛家宣講佛經時也手持如意,廣受當時人們的喜愛和歡迎。在古人的認識中,云為仙人所造,通過觀察云的變化可以分辨人間的水旱吉兇,所以云紋的裝飾上頌帝王、托天命、通神人、曉氣象。寓景抒懷、托物言志。常言“凌云之志”并非單一的指志向比云還高,更多的是指脫出凡俗的追求,所以如意云紋的出現順應了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仿古如意壺”便是將玉潤質堅的美德以吉祥的如意紋飾寄情壺中,衍生出古代君子德如璞玉的文化內涵,追尋人世間的美德,所以這把壺并非是要以臨摹如意的方式在壺上塑造出如意紋飾。而是借用如意的吉祥含義。塑造出與之相符的、帶有古韻的氣質,巧妙地表達古老而淳樸的美好寓意。
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是無窮的寶庫,紫砂陶藝是時代的寵兒,在這個藝術創作的黃金時期,更加需要注重作品的文化傳承與內涵,創新依賴于傳統的掌握,古老的傳承有著其獨特的魅力。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當代的藝術創作在要求獨創性的同時,也更多地注重作品的文化內涵。作為當代的紫砂陶藝人。我們應當思考的是如何順應時代的需求。保持創新的不竭動力,努力思考如何以新的方式展現傳統的經典,讓愛壺、玩壺的人越來越多。讓紫砂藝術綻放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