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興紫砂壺集實用性、藝術性、收藏性等于一身,憑借其獨特的質地、別致的造型、素雅的裝飾、豐富的內涵、高雅的意境享譽海內外。它巧妙地將繪畫、書法、金石等多種藝術方式通過紫砂壺這個載體來得以呈現。更將玉文化、茶文化和禪文化等不同傳統文化與紫砂文化更好地融合到一起,使其更綻異彩。
紫砂壺雖造型各類,但萬變不離其宗,可分為三大經典器型:光器、花器與筋紋器。方器是光器中獨特的造型結構之一。古拙穩重、棱角藏鋒、剛寓于柔、收放自如,方器是在打泥片后,用刀具把泥片切成需要的形狀后,再一片一片鑲接而成的,俗稱“泥片鑲接法”。可見制作一把完美精致的方壺的難度之大。“一方抵十圓”則道出其收藏價值。由此可見,方壺看似簡單,實則凝聚了制壺藝人很大的心血。
紫砂方器造型變化眾多。俗話說“方匪一式”。方器主要有四方、六方、八方、隨方、寓方等幾種基本形狀,而通過紫砂藝人的不懈努力。在這些基本造型的基礎上。又創造出高低、大小、粗細等幾十種不同的壺型,或更為甚者,在處理方器時,又將其與花器、筋紋器相結合,產生了上圓下方、上方下圓、口方蓋圓、身圓嘴方、身方嘴圓等等多種變化。基于方器的造型變化性,制壺藝人可根據自己對壺器的設計創意需要,進行適當的變化調整,避免方器過于方正,產生造型呆板、線條呆滯的視覺效果。
紫砂“募古六方壺”(見圖1)便是屬于身圓蓋方的方器,并且巧妙地融入了筋紋器的元素,令人能夠在一把紫砂壺中體現了三種壺型之美,圓器的圓、穩、勻、正。方器的挺括平正。筋紋器的規整有序。紫砂“募古六方壺”泥色紅潤、透氣性佳、溫潤內斂。壺蓋采用六方形壓蓋。小巧的壺鈕好似僧帽,禪意十足,與壺身一剛一柔,兩者相呼應;壺身由六塊泥片鑲接而成,而六片泥片彎曲的弧度一致,面與面交接處環環相扣,嚴密而飽滿。轉折干凈利落;壺嘴、圈把由壺身胥出,前后呼應,穩重端莊大氣。縱觀此壺,方中寓圓、方圓相融、骨肉亭勻,圓潤豐滿中又充斥著棱角的骨感。縱觀此壺,可以得到一種為人處世的哲學,即不能太死板、墨守成規,適時圓滑變通方可站穩腳跟。
紫砂作品不僅能作為文化的載體,而且傳承了文化,它本身的文化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整體的核心價值,紫砂文化歷史悠久,紫砂藝術素來將中華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哲學觀、價值觀與審美觀等滲透到紫砂作品中,從而給人以獨特的感悟。紫砂“募古六方壺”融入了禪文化,禪是一種“靜”的生活方式。要達到禪的境界,必須要有一定的漸悟和頓悟。根據達摩所傳四卷本《楞伽經》中講“眾生同一真性,客塵障蔽而不顯現”。宜興是“陶的古都”、“茶的綠洲”。紫砂壺因茶而生。中華歷來以茶香與墨香、書香號稱“三香”,近代的趙樸初居士曾這樣說:“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千百,不如吃茶去。”茶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歷史,與參禪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飲茶也能清心寡欲,給人以精神上的無限享受,故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說。
紫砂壺令人嘖嘖贊嘆的不僅僅是其泥料之美、造型之美,更是其所在價值、文化蘊意與內涵。傳承紫砂風韻、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代又一代勤勞而智慧的紫砂工藝者在這條道路上懷揣著一顆平常心平靜地潛心創作,為紫砂的發展創作出更多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