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紫砂工藝品的肌理色澤豐富,器表光挺細滑,以其原汁原味的質樸古雅特色著稱,在器面上陶刻山水花鳥等形象,十分迎合傳統文人的欣賞趣味,所以自古以來便有文人雅士吟詩作畫于紫砂工藝品上,再用鋼刀進行篆刻作為裝飾,使紫砂工藝品成為了具有文化內涵的藝術品。
關鍵詞 紫砂;陶刻;藝術美;陶刻山水長方盆
紫砂陶刻是指用鋼刀在紫砂坯件上雕刻書畫,陶刻融詩、書、畫、刻于一體。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現以民國時期著名紫砂陶刻家吳漢文的紫砂作品“陶刻山水長方盆”為例(見圖1),談談作品獨特的陶刻工藝特點。
1 紫砂“陶刻山水長方盆”的形象美
紫砂“陶刻山水長方盆”為長方形。盆口沿外擴。盆身由上而下收窄,盆口下沿的弧線流暢地連接盆身,底部平,四角各有一矮足。盆壁一面以刀代筆鐫刻山巒迭嶂,并有水泊靜謐,寥寥數刀即以達意,此盆為吳漢文所創的吳德盛陶器行后期所制作品。
2 紫砂“陶刻山水長方盆”的作者簡介
吳漢文是民國時期著名紫砂陶刻家,自幼鐘情書畫,而且學習了紫砂壺制作工藝。1916年。吳漢文于宜興創立“吳德盛陶器行”,于1921年注冊其品牌商標“金鼎”。其出品的紫砂茶具、花盆底部印有“吳德盛制”方印和“金鼎”圓印。吳漢文個人的早期作品鈐有“松鶴軒”楷書方章、“歧陶發明”篆書方印。陶刻行書作品“招鶴下云眠古松”,后期多署名款“巖如主人刻”、“跛陶”、“企陶”、“啟陶”。為他人代做鐫刻。紫砂名家俞國良、胡耀庭、范大生、馮桂林、裴石民、吳云根以及陶刻大家任淦庭等都曾受聘于吳漢文陶器行。
3 紫砂“陶刻山水長方盆”的陶刻工藝
“陶刻山水長方盆”的陶刻裝飾藝術有別于其它紫砂陶刻,由于盆壁具有較大弧度與傾斜度以及多線條等復雜的因素,刻繪起來有一定難度。從陶刻的刀法來說。要充分表現刀在紫砂壺泥坯上刀痕的質感。不求雕琢得多么工整。但要突出字體的明快質樸,線條的流暢自如、氣韻生動。陶刻藝人需要在掌握了傳統雕刻技法的同時,兼修書法、繪畫、歷史、文學、美學等諸多學科。
4 紫砂“陶刻山水長方盆”陶刻的文化解讀
紫砂陶刻表現的內容很豐富。主要以傳統中國書畫為題材。傾向于簡約、清逸,具有文人意味的內容,這是中國文化的體現。也是人們樂于欣賞的。但我們欣賞陶刻作品,除了欣賞它的工藝制作,更要注重其文化內涵的解讀。就像此款紫砂“陶刻山水長方盆”所刻的山水詩文,蘊含著獨特的文化韻味。中國山水千姿百態,可謂得天獨厚,同時具有悠久文化,歷代人文薈萃,自然與人文的兩大特點孕育出豐富多彩的中國山水文化。中國眾多的名山勝水不僅自然景觀雄奇秀麗。而且沉積著深厚的文化,閃耀著燦爛的異彩。中國山水文化的形成及本質是“天人合一”。人類就是在山山水水中孕育出來的,自始至終都與山水相依存。人與山水之間審美關系的建立和發展。本質上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表征。人類的各個方面的進步,人對山水的需求和關系自然也在演變。山水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注入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體現出人類文明的演進過程。紫砂“陶刻山水長方盆”的山水陶刻以審美觀點看待自然,把山水作為審美對象,使人們在觀賞山水的過程中獲得對自身人格力量的一種審美體驗。
5 結語
欣賞一件陶刻作品。人們首先要看刀功。強調刀功其實就是紫砂陶刻語言和韻味的體現,紫砂“陶刻山水詩文長方盆”的山水陶刻刀功呈現古樸、典雅、清逸的意蘊。通過欣賞刀功的表現,進一步體會陶刻作品渾厚內斂的韻味,由刀功看書畫、思哲理、悟人性。能欣賞體味到一件陶刻作品的真性。產生一種共鳴。令人感到一種美的感性滿足。紫砂“陶刻山水詩文長方盆”的陶刻間接形成了與欣賞者的美感共鳴,這是深層次的鑒賞,也是紫砂陶刻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