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每一輪價格戰發生,輿論和業界都會有一輪情緒化的口誅筆伐,而且其表現驚人的相似,基本上可以概括為道德審判和專業誤判,基本結論大致是:價格戰是低水平的競爭,價格戰是自相殘殺的雙輸結局。道德審判與專業誤判的結果是價格戰被污名化了,以至于發動價格戰都需要極大的勇氣。
跨國公司不打價格戰嗎?
這是典型中國人的臆想。在產業競爭的初期,西方企業也打價格戰,只不過如今,多數行業形成寡頭格局之后,原始形態的價格戰相對少了,隱蔽的價格戰相對多了。比如某國際奶粉巨頭的三送一促銷。
優秀企業不打價格戰嗎?
麥當勞和肯德基不打價格戰嗎?他們幾乎天天在打價格戰,只不過他們對價格戰包裝得非常巧妙,比如套餐,比單點優惠很多,這就是一種價格戰;比如“第二杯半價”,這也是很厲害的價格戰。
實際上,并非所有的價格調整都可以稱之為價格戰,比如某個處于生存邊緣的中小企業主動降價,就很難稱之為價格戰。因為這種降價不會帶來對手跟進,不會對整體市場價格體系產生影響。
真正的價格戰,通常是由有相當規模和市場地位的企業所發動,它能夠帶來對手的跟進、價格體系的整體變化,以及消費者的聚焦。這樣的價格戰,發動者往往具有一定的優勢地位。它們都通過價格戰改變了行業格局。
這樣的價格戰,發動者和參戰者往往雙贏,打死的往往是“旁觀者”、“第三方”。因為價格戰實現了市場聚焦,參與度越高,聚焦度越高,市場份額愈加向參與者集中。價格戰的結果,往往是參與者的知名度和市場份額都提高了,未參與者反而有被邊緣化的市場。
所以,每次大規模的價格戰,都有一批處于邊緣的企業崩潰,也讓更多的原來遠離崩潰的企業走向崩潰的邊緣。因此,價格戰一旦打響,“旁觀者”很難獨善其身。
對于奶粉這樣最終要實現產業集中的行業來說,產業格局必然要從分散到集中。一個行業從最初的成千上萬家,到最后形成數家、數十家寡頭壟斷的格局,大量企業要被淘汰,而最快速的淘汰方法就是價格戰。
君樂寶、新希望這樣的公司,在奶粉行業都是邊緣企業,他們的低價入市不過是價格挑釁。真正要關注的是行業巨頭的價格動向。如果巨頭不動,君樂寶們有機會;如果巨頭動了,恐怕君樂寶們只有被碾壓的份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