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作為一種具有民族歷史文化特色的藝術門類,猶如一朵奇葩,在博大精深的中華藝苑里綿延不斷的散發出獨特的芬芳,吸引著人們進入這方寸世界。
印章,是我國特有的歷史文化產物,古代主要用作身份憑證和行駛職權的工具。它的起源,是由于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早在商周時代,印章就已經產生。如今的印章,已成為一種獨特的、融實用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藝術瑰寶。
印章演變史
印章是古人用以征信用的,用作辨別持印人的身份地位,一如現在的身份證或信用卡。三代至秦,上至帝王公卿、下至平民百姓皆有自己的印章,印章不大,多以繩帶系于腰間。印章有金、玉、銅、鐵、陶等多種質料。
印章在各個歷史時期,有過眾多的別稱,有些是因為用途上的差異,有些只是名稱上的不同。“印”在甲骨文中,表示以手按壓人,使之跽跪。“印”字在周末已變為以爪執節之形,說明“印”字是由“抑”演變而來。如今我們仍把“印”作為動詞使用,如“印刷”、“印制”等,可見“印”作為憑信的名詞是從使用中轉換而來的。

在周代,印統稱為璽或璽節。秦代用印制度規定,唯天子才可稱璽。至此,璽印又成為地位高低、權利大小的象征。漢承秦制,皇帝稱璽,一般臣下稱印、印章或章。隋唐以后的官印,尺寸逐漸變大,多為九鼎文。武則天執政后,因惡“璽”音同死,下令改璽為寶,唐玄宗以后,“寶”作為皇帝之璽的專用名稱,一直沿襲到清代。
此外,印章還有一些別稱,如宋代的“記”、“朱記”、“合同”,元代盛行的“押”,明代的“關防”、“符”、“契”、“信”等等,清代以后逐漸淘汰,唯有“印”、“章”延續至今,仍然保持著強盛的生命力。
印章作為信物的特性,古今基本未變,但唐宋以后不斷出現的閑章,可以說明印章有逐步向藝術欣賞轉化的趨勢。
印章碰撞“互聯網+”
但進入計算機數字化時代,在促進傳統印章業發展的同時,也在致命地挑戰著傳統印章的本質要素—唯一性。印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在互聯網時代,如何在傳承中國文化的同時又與時俱進、擁抱互聯網,是傳統文化行業值得探討和深思的問題。
“傳統印章行業具有三個特點:手工刻制體現了印章的唯一性,也是一枚印章的本質要素;印章內容體現了印章的權威性;印章的物理形式體現了印章的文化性”,樂清咔咔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咔咔公司)總經理管小弟說。
管小弟認為,為什么印章防偽變成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印章形成的印文只是一張圖片,而計算機圖像處理能力非常強大,計算機雕刻技術的精度可以輕易達到印章圖片的要求。

正基于此,在互聯網技術下,咔咔公司將傳統印章業改造成為“印文服務”。這套系統制定了便于計算機識別的“G串碼”信息印章,用戶通過手機安裝的APP,掃描某枚“G串碼”印章,即可在咔咔公司的云數據庫中查詢到這枚印章的權益人信息,甚至允許蓋章的權益人將文件原文上傳至云平臺,供查詢人核對真偽。
據了解,項目研發過程中,需要解決多項印章圖像識別性能難題,比如蓋章時圖文模糊、殘缺、變形,光照陰影干擾,信息位丟失等。在沒有噪音的情況下,識別印章信息碼的平均速度在3—4秒。
“這是一項公安部技術研究計劃項目,目前也是國內第一個商業化的該類型科研項目。互聯網+背景下“印文服務”,或將改變傳統印章業的盈利模式。”管小弟介紹,“咔咔公司的客戶可以選擇包年服務,亦可以選擇項目付費這頗類似于互聯網業務中的增值服務,而傳統服務業則是“以量取勝”的生產行業,公開信息顯示,一家國際龍頭印章企業的中國分公司,年產能力達700萬枚。”
中國印章行業協會秘書長李瀟君表示,我們國家過去的整個信用體系是以印章作為基礎支撐的,現在互聯網在發展,電子合同、電子發票、電子印章出現了,實質上的法律原理是沒有變的,只是改變了形式,傳統的印章與電子印章是相互補充的,印章已成為現代通訊手段的一部分。